第A02版:魅力鹰城 汝瓷之源·遗址篇
3上一版  下一版4
 
【魅力鹰城 汝瓷之源·遗址篇】阎村遗址:原始图画 震惊天下
版面导航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平顶山新闻网
新闻搜索:  
2024年4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魅力鹰城 汝瓷之源·遗址篇】阎村遗址:原始图画 震惊天下

文物保护员闵改(左)向记者介绍阎村遗址日常管护情况
杨小栓(后)带领记者查看阎村遗址露出地面的文化层
汝州市汝瓷博物馆的鹳鱼石斧彩陶缸(复制品)
扫码看视频
 

□本报记者 田秀忠/文 王尧/图

阎村遗址位于汝州市纸坊镇纸北村阎村东,黄涧河西岸台地上。遗址南北长约650米,东西宽约450米,面积约29万平方米,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的大型村落遗址。

出土的鹳鱼石斧彩陶缸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国目前为止保存最好的一幅原始图画,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64件不可出国展览的文物之一,现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2019年10月,阎村遗址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发掘】村民挖树坑,挖出国宝来

4月17日,记者一行驱车来到汝州市纸坊镇纸北村阎村东侧,这里矗立着一块石碑,上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阎村遗址”。在汝州市文物局文物资源科副科长戴光武、文物爱好者杨小栓等人的带领下,记者一行走过一段崎岖不平的小路,来到一处一两米高的断崖旁。只见路两边绿油油一片,偶有村民在地里劳作,乍一看,与其他地方并无二致。说起鹳鱼石斧彩陶缸的发现,70岁的杨小栓向记者娓娓道来。

1950年,原临汝县文化馆的文物干部发现了阎村遗址,当地村民在遗址东部种树,在不到30平方米的范围内挖出11座瓮棺葬。

1964年以来,阎村遗址及附近修筑河渠、平整土地,不断出土瓮棺葬、白衣彩陶、石斧、石铲、骨针和大量夹砂红陶片。

1978年11月,原临汝县纸坊公社纸北大队村民在阎村东地挖树坑时,挖出一批陶器。纸坊公社文化站的李建安将这些陶器运回自己家中,然后分批送到原临汝县文化馆,交给时任馆长张久益。这批陶器共13件,包括鹳鱼石斧彩陶缸。

1979年冬,当时在洛阳地区文物考古队工作的杨小栓回汝休假,张久益拜托他帮忙修复这13件陶器。

据杨小栓回忆,修复成型后,其中一个缸的中间部分可以看到褐白相间的彩绘图案,由水鸟衔鱼、棍绑石斧组成。“这在之前汝州地区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器物及彩陶片中均没有发现过,张久益馆长特别重视。1980年春节,原临汝县文化馆举办文物展览,鹳鱼石斧彩陶缸被摆放在第一展厅前排较为显眼的位置。”杨小栓说。

时任省文联副主席的张绍文回汝省亲,在文物展览上看到鹳鱼石斧彩陶缸非常惊奇,他从绘画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并发表文章,称鹳鱼石斧图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最原始、最完整的一幅陶画,是我国绘画史上的鼻祖”。

1980年10月28日,河南省专项调查组进驻临汝县阎村遗址,调查组的成员有河南省博物馆的汤文兴、临汝县文化馆的张久益和办公室主任晋明德等人。

1980年,省文物局发函将鹳鱼石斧彩陶缸调入省博物馆收藏。1986年11月,阎村遗址入选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价值】一朝惊世现,从此天下闻

戴光武告诉记者,阎村遗址鹳鱼石斧彩陶缸的发现震动了国内外考古界。它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最原始、最完整的一幅陶画,把我国绘画史向前推移了数千年。这幅画的发现,解答了石斧在原始人生产、生活中的用途和使用方法。陶画中的水鸟衔鱼和石斧,很可能是原始社会水鸟氏族部落的图腾。

4月17日下午,戴光武带记者来到汝州市汝瓷博物馆,见到了陈列柜中按照文物原形1:1复制的鹳鱼石斧彩陶缸复制品。

戴光武告诉记者,鹳鱼石斧彩陶缸器形为敞口、圆唇、深腹,器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19.5厘米。器沿下有四个对称的鼻钮,腹部有彩绘画面。

整个画面纵高37厘米,横宽44厘米。右边画的是一把竖立的装有木柄的石斧,左边面对石斧的是一只圆眸、长喙、两腿撑地的鹳鸟,鸟嘴衔着一条大鱼。

戴光武说,该图作者大胆采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把鹳本来很小的眼睛画得特别大,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大半,眼睛炯炯有神;鹳鸟昂首挺胸,长喙紧闭,六趾分开抓地,这一刹那间,紧张亢奋获物之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猎物——一条大鱼则直挺着身子,鱼尾的形象模糊不清,正似摆动之势,虚实结合,乃传神之笔。

石斧是远古人类精神的图腾,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石斧成了新石器时代人们普遍使用的生产工具,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把石斧安天下,石斧在原始人类征服、改造大自然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在画面上,石斧锋利的石刃朝向外边,显示出无与伦比的神威;鹳衔着大鱼,虔诚地面对石斧,意味着向石斧奉献供品,祈求石斧保佑氏族平安、吉祥、幸福、丰收。

“这幅图画无论是构图、色彩、笔墨、意境等都达到了我国绘画最高的境界——和谐。不仅反映了人类童年绘画萌芽时期的艺术风格,而且以其宏伟的气势,体现了中国史前彩陶画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可谓一朝惊世现,从此天下闻!”戴光武评价道。

【保护】一家三代人,守护几十载

4月17日,在阎村遗址西侧1米多高的断崖处,杨小栓很容易就发现了不少彩陶片。“这是阎村遗址的文化层,这个土层内随处可见先民生活的痕迹。”杨小栓说。

据悉,阎村遗址是原始社会仰韶文化中晚期的部落遗墟,文化层堆积3米左右,内涵丰富,分布有居住、墓葬、手工业地带,不仅是一处相当大的古人类村落遗址,还是一个瓮棺埋葬区。

阎村遗址文物多为石器、陶器,石器均采用质地坚硬的河卵石精细磨制,有石斧、石铲、石凿;陶器多泥质红陶、夹砂红陶,器形有尖底瓶、敛口钵、直壁缸、尖底器、釜形鼎、罐形鼎等。

“阎村遗址的发现对研究黄河流域中下游文化序列、伊洛文化以及黄淮流域的文化交融提供了珍贵的地下实物资料。”戴光武说。

家住阎村的闵改今年已70岁了,她是阎村遗址的义务保护员,已坚持保护遗址几十年。

“当年县文物局到村里找义务保护员,我老伴儿翟转运积极报名。他是党员,当过兵,常常夜里拿着手电筒到保护区里巡逻。早些年巡逻时曾撞见有人拿着长长的钢钎来遗址探查,被我们赶走了。”闵改说。

十多年前,闵改的老伴儿去世,她和儿子翟红杰接过了保护遗址的任务。如今,17岁的孙子翟春鹏也加入了保护遗址的队伍。平时如果听说村民在遗址内发现了新的文物,他们就会第一时间通知文物部门。

闵改告诉记者:“几十年来,巡逻阎村遗址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每天不绕着它走几圈,心里就会少点儿什么。”

策划:刘泉

统筹:陶向军 王冬梅

贾志琼

执行:董佳理

视觉:李永伟 王玉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