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AI“复活”亲人,清明节的新选择?
版面导航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平顶山新闻网
新闻搜索:  
2024年4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AI“复活”亲人,清明节的新选择?

4月2日,在北京长青生命纪念园内,家属向逝者献花。 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记者和电商平台卖家的对话
 

据央视网报道,25岁的李洁最近把离世7年的父亲“复活”了。她的手机里多了一个视频——视频里的父亲可以眨眼、微笑、开口说话。

“小洁,无论你的人生遇到什么困难,爸爸永远在你身边,永远爱你。”

自从她的父亲因生产安全事故去世,李洁就沉浸在对父亲的思念中,父亲的离世成为她心里永远的痛。“看到离开我们那么多年的父亲,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涌出来了。”李洁说:“我很感激AI,我觉得这可能就是科技发展的意义。”

不只李洁父亲,一些公众人物也被网友利用AI“复活”。但很快,其家属就表示了不满和谴责。AI发展突飞猛进,在今年,又抛给我们有关生与死的话题。

AI“复活”亲人有多简单?

清明时节,人们对离世亲友的思念之情最重。

近日,央视网记者在某电商平台搜索“AI复活”,可以找到大量相关商品。商家表示,利用AI“复活”的办法很简单——只需要一张正脸的照片和一段10秒钟以上的音频。价格也并不算贵,只让人物动起来20元,动起来+说话50元,动起来+原声说话90元。而至于说话的内容,完全可以自定。

“当时和商家谈的时候很顺利,制作也很快。”李洁表示,从下单到视频做完,没有超过24小时。商家很好沟通,也没有多问。

尽管今年AI“复活”亲人似乎刚刚“萌芽”,但已经吸引了如李洁这样思念亲人的受众关注。记者观察,电商平台较为便宜的AI“复活”产品的销量,从几十到几百不等,且在不断增加,已经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产业链。

仅仅是让逝者“说话”已经不算新鲜,现在还能通过AI和逝者“对话”。这种“高级复活”要价不菲,且需要更多人力和算法的投入,“定制亲人”的“复活”时间也相对较长。

“其实可以理解成现在那些聊天AI,套上你亲友的照片和声音而已。目前这样是比较快的,但如果你想真的还原逝者本人,包括他的神态和语言逻辑,需要更多的资料‘喂养’(AI)。”网络上的一位AI“定制亲人”的商家向记者透露。

AI“复活”亲人,小心法律风险

“(AI‘复活’亲人)最核心的风险,就是对死者肖像权的侵犯。”西南政法大学人工智能法学院教授冯子轩说。

根据民法典第990条规定,死者也享有包括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权利在内的人格权利。

“AI‘复活’亲人是否侵权,主要就要看是否进入了公共场域。”冯子轩指出,“如果只是家属自己拿AI‘复活’来缅怀亲人,没问题。但一旦AI‘复活’的产品被商家拿来宣传,或者以其他手段进入到公共视野,用作牟利的工具,那么就涉及侵权了。”

“还有一种情况值得讨论,那就是逝者有多个亲属的情况下,其中一人选择AI‘复活’逝者,对于其他亲属而言,是否是一种侵权。”冯子轩说。

“AI‘复活’亲人,还涉及‘数字遗产’的问题。”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梁正教授表示,“逝者生前的照片、微信聊天记录等等,究竟是否可以像物质遗产一样能够一代代继承,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在民法典中已经引入了数据权的概念,未来可能会针对‘数字遗产’的问题予以规定。”

而对于数字遗产,谁有权使用、如何避免不当获取、使用时应当遵循什么样的规范,都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因此,利用AI技术“复活”亲人,目前处于法律的“灰色地带”。

法律要跟上吗?

当下,全球针对AI的竞争已经渐渐浮出水面。目前,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在紧锣密鼓地针对AI立法。前几日,欧盟出台了全球首部《人工智能法案》。美国的人工智能法也在制定中。

我国针对AI特别是生成式AI也有一些相关规定。比如中央网信办出台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以及一些地方法规,例如深圳市出台人工智能产业条例,对生成式AI生成内容要符合公序良俗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至于我们是否要像欧盟、美国一样出台专门的AI法,学界仍有争议。

“一些专家主张出台一套针对AI的系统性的法律文件,但也有专家表示,AI目前带来的一些问题,通过现行法律就可以规制。”冯子轩说,“比如AI诈骗,就可以用刑法的诈骗罪来规制,也就是说尽管AI发展迅速,我们只要在现行法律上完善即可,不需要大费周章地出台一部新法,耗费时间和人力。”

“人工智能涉及的领域太大、太多,而且变化太快。很难针对它出台一部特别详尽、包罗万象的法律。”梁正教授说,“一部法律,不可能将AI技术未来可能出现的应用场景穷尽地规定。立法只能兜底,解决基础性的问题。”

而对于还在萌芽发展阶段的AI产业,立法也显得相当谨慎。“当下人工智能的发展还远未达到充分,发展前景不算明朗。如果这个时候着急立法,可能会对产业发展造成限制和伤害。”冯子轩说。

AI,始终是工具

除了法律,我们当下其实也在面对着AI带来的伦理问题。当AI生成的图片、视频在庞杂的信息流中冲淡“真实性”,可以“复活”死去的故人,甚至可以定制出一个“无所不知”的专家。那么人类,究竟应该如何与AI相处,理性且有尊严地迈入AI时代?

AI看上去再强大,也是用人已有的知识“喂养”出来的。人是可以直接感知世界的,AI做不到。没有人,AI是无法成长改变的。在AI时代,我们要有一个观念:AI是工具,我们要利用AI更好地服务于我们自己,让我们变得更强大。就像计算机当年出现的时候也引起了人们的恐慌,觉得人都会被计算机替换掉。但实际上并没有,我们现在反而把计算机当作重要的工具来使用。

从教育端开始,让小孩子们认识人工智能,了解它,学会并运用它,培养使用和甄别的能力等。而人工智能的企业,更应该有社会责任感,不能一味地只想着利润。

“所谓的AI替代人,更多地指的是替代人的弱项,例如一些重复性的工作。另一方面,我们要学会怎么使用它,未来淘汰的可能是拒绝接受像AI这样的技术进步的人。”梁正说。

“它(AI)就是一个工具,它是要辅助我们个人的成长,促进社会的发展,我们应该辩证理性地去看待这件事。不必慌张,也不用焦虑。”冯子轩说。 (于天昊)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