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魅力鹰城 近悦远来·传统村落篇
3上一版  下一版4
 
【魅力鹰城·传统村落篇】西寨村:古楼老桥写传奇
版面导航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平顶山新闻网
新闻搜索:  
2024年4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魅力鹰城·传统村落篇】西寨村:古楼老桥写传奇

保存完好的闯王阁古楼
曹家大院内景
蜿蜒蓝河
七孔桥
 

□本报记者 孙书贤 文/图

在郏县冢头镇,有一个因冢而兴的古村落——西寨村,村里明清古建筑随处可见,一座红石古桥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仍保存完好,至今能通汽车。这里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之地,如今美食飘香,续写着古村传奇。2012年12月,西寨村入选河南省第一批国家级传统村落。

4月1日上午,记者赶赴西寨村,感受这个古村落的传奇魅力。

因冢而兴古村完好

走在红石铺就的西寨老街上,冢头镇宣传干事张晓娟娓娓说起西寨村的来历。

在冢头镇北有一座汉代古墓,当地人称作薄姬冢,又称薄太后冢。冢高11.3米,占地1080平方米。1957年,该冢成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据《郏县志》载:“汉薄后,郏人。”薄姬是当地美女,秦末被自立为王的魏豹纳为妾。楚汉战争之初,魏豹被韩信、曹参所败,薄姬也成了俘虏,被送入织室织布。

薄姬姿容出众,被刘邦纳入后宫,生下长子刘恒。有一次,薄姬到郏东北悼念功臣纪信,发现此地“黄阜蓄锐、蓝溪藏精”,意欲百年后葬于此。薄姬死后,汉文帝刘恒遵照母命将其灵柩埋葬在蓝河之滨,朝中皇亲国戚、达官显贵年年来此谒拜。渐渐的,冢的南边有了集市,酒楼、饭庄、货栈、商号由此而兴,逐步发展成数百户人聚居的小集镇。后日渐繁荣,历经沧桑巨变,形成了如今的西寨、东街和北街。

老街两侧,随处可见飞檐斗拱、青砖黛瓦的明清时期古建筑。“西寨村内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有3万余平方米,形成了富有魅力的明清一条街。”西寨村党支部书记曹磊说。

从建筑布局和形式看,西寨村的明清一条街布局以北方四合院形式为主,街道两侧为底商二层楼房,建筑形式不仅有北方的官式做法,也融入了南方建筑的细腻和极具特色的地方手法。建筑多为砖木小青瓦房,属于典型的明清时期四合院,所有的建筑沿中轴线对称而建。

这些明清古建筑里最有名的当属闯王阁。在西寨村北边,一座坐北朝南的两层古楼惹人注目,该建筑为明朝举人梁文才的故居,当地人称为闯王阁。该楼为砖、石、木结构,楼高9米,配有东西厢房、院墙、大门。走进古楼,墙上贴着闯王李自成捉刀的画像,屋顶横梁粗壮,为小楼平添一股粗犷的气息。

据梁文才后代梁俊勇介绍,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十月,闯王李自成在冢头镇柿园中了埋伏,险些被俘。此时天降大雨,李自成又得了伤寒,病倒在高庄十方院庙内,危难之时被梁家人发现。梁家人将李自成领到家中,熬姜汤让他服下,并留他休养,精心照料。李自成病愈后重整队伍,连战连胜,士气大振。后来李自成二次南下,路过西寨村,不忘当年梁家恩德,多次来梁家看望,并在楼屋北墙题诗一首:“仰慕举人梁文才,积德行善功千载。身染伤寒遭磨难,梁氏帮我脱病灾。留得强体战重开,旗开得胜明军败。为表老人大恩德,免除劳役皇粮债。”落款为“李闯王”。可惜后来原手笔墨迹被刮掉了。

如今,闯王阁被修葺一新,墙上也画有李自成的故事和传说,每天都有游客慕名前来参观。

明代石桥仍能过车

在西寨村东,有座建于明朝的七孔红石桥,横跨在蓝河之上,连接着东街和西寨两个村落,是冢头镇的交通咽喉。桥面是红石,斑驳凸凹,尽显历史沧桑。

张晓娟说,据考证,这座石桥建于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为当时知县陈王绶所建。据传陈王绶携眷属赴郏上任,路经冢头,因蓝河桥低而简易,两岸坡陡路险,其母在陡坡处从轿里倒栽出来。其母忍痛对陈王绶说:“我儿到任后,首当为此地百姓办件善事,为百姓修座高桥,平连两岸,方便行人,不可再如我受患。”陈遵母训,速行文报省台,将郏县正堂设在冢头弥陀庵现场办公,便于建桥。他捐俸并倡众募捐,速行兴建。相传陈王绶功德感天,施工三年河水不涨。

该石桥外形由陈王绶亲自设计,其特别之处在于整体和局部都以七字组合,桥身共有七个大拱圈,每个大拱圈由七个弧形石块组成,每孔桥墩由七块巨石作柱,每孔桥下顺水流方向,各纵铺七条巨石,桥面每孔横宽由七块长石条铺面,桥两边的桥栏石柱间隔均为七尺(1尺≈0.33米)。整个桥身由东、西两条巨龙共驮,龙头朝北、龙尾朝南。

百姓为纪念陈公功德,在冢头西门外立桥碑和清官碑各一座,在弥陀庵陈公坐堂处立陈公长生碑,上刻“讳王绶字玉章号松麓,赐进士第御诗持等,文林郎郏县正堂署汝州事陈老爷长生位,浙江温州府永嘉籍”,以表敬慕,碑文至今保存完好。

如今400多年过去了,这座桥仍然是西寨村通往冢头镇的交通咽喉。桥上人来车往,西寨古街热闹繁荣。

“这座桥建得很牢固,听老人们讲,抗日战争时,日军想炸掉此桥,但因为桥太坚固而作罢。”曹磊笑着说。

茶食文化源远流长

西寨村为回汉群居,其饮食、茶文化历史悠久。饸饹面、炒羊肉、烩馍、烧鸡、茶水远近闻名。在明清时期,这里的旅馆、饭馆、茶馆一直生意兴隆。茶馆主人取清澈甘甜的蓝河河心水,泡毛尖、龙井茶,来客围桌而坐,细啜慢品,谈古论今,好不惬意。

在七孔桥西,集中分散着炒羊肉、烩馍、老汤烧鸡、糊汤面条、茗茶等饭店茶馆,每天专门来品尝西寨村风味小吃的游客络绎不绝,餐馆、茶社常常座无虚席。其中最出名的要数饸饹面和烩馍,饸饹是始传自西汉的宫中名吃,在归葬薄姬时传入冢头,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

曹记羊肉烩馍在冢头久负盛名,传陈王绶上任时带着家眷路过冢头,陈母吃了曹家的炒羊肉,觉得味道不错,就是馍太硬。陈王绶就向厨师建议:炒羊肉的时候把馍放在锅里一起炒,这样馍烂了好嚼。于是,曹家的祖师爷就把馍跟羊肉一起烩,一尝味道还真不赖,从此就改为羊肉烩馍,成为冢头的一道名吃,延续至今。

策划:刘泉 统筹:陶向军 王冬梅 执行:董佳理 张满 朱碧琼 视觉:王玉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