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副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植此青绿
南窗含山水
登泗州塔
版面导航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平顶山新闻网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4年3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植此青绿

 

◎杜光松(河南平顶山)

不知不觉,又到植树节,窗外的桃树春意萌动吐出点点红。工作群里收到通知,单位准备组织人员去湛河堤植树。

忽然想起前年春天,那时老单位刚搬迁到新建成的产业园区。偌大的园区空荡荡的,院墙是铁艺围栏,周边是一片麦田。为了搞好绿化,就买来几大车绿油油的北海道黄杨,栽种在院墙边。栽种时,一派热闹景象。大家三五成群,分工合作,有说有笑,有的挖树坑、有的运树苗、有的往坑里放、有的挥锨填土,干得热火朝天。经过两三天努力,上万棵北海道黄杨终于立在那里,满眼青绿。一阵微风吹过,枝叶颤动,好似一道绿色的波浪,向人们颔首致意。

翻看历史典籍,植树在我国源远流长。植树是古人营建宫室、兴邦立国时的一件大事,也是当时的一种民俗。《诗经》有云:“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记载的是卫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和宫殿,种上榛、栗、梓、漆等许多树,借以美化环境,让人民安居乐业,待成材后用来制成乐器,以备宗庙祭祀之用。从种树这件事来看,卫文公复国兴邦、重整家园的形象扑面而来。

西周时,特设山虞、林衡之职管理山林,并规定孟春之月和季夏之月“禁止伐木”,同时宣布“不种者,无椁”,即不种树者死后不给棺材,以调动百姓种树的积极性。春秋时期的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倡导“民之能树艺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以优厚的条件吸引植树能手。

树木见证岁月,无声讲述着人与自然的故事,并因历史人物、传说典故而不断形成丰富的文化内涵。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在泰山封的“五大夫松”,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在嵩山嵩阳书院封的“将军柏”,都被写入史册。

东晋陶渊明生性刚直,蔑视权贵,“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辞官归隐后,他特意在房前栽下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在清苦散淡的乡村生活里,他不仅爱菊也爱树,慨然高歌“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他对树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诗文:“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平畴交远风 ,良苗亦怀新”等,无一不是他的真情流露。

“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唐代诗人杜甫因安史之乱流落四川成都结庐草堂时,为了美化居住环境,曾四处托人寻找树苗,并以《诣徐卿觅果栽》为题作诗:“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坊里为求来。”求得苗木后,他亲自栽种,悉心修剪,出现了“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的喜人景象。

三国东吴董奉医术精湛,他治病救人不收钱财,只要求病愈者在他家周围栽杏树。天长日久,他的房前屋后竟有数万株杏树,人称“董林杏仙”。后来,每当杏子成熟,董奉就把它换成粮食,赈济穷人。这就是传为美谈的“杏林春暖”。此后,“杏林”成了医学界的代名词。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植树爱树,历代文人名士写下了许多优美诗词,而最让人称奇的是晚清名臣大将左宗棠。他临危受命,抬着棺材,不远万里去收复新疆时,所到之处都命令部队沿途遍栽柳树,称为“道柳”。“夹道种柳,连续数千里,绿如帏幄”,三千里戈壁古驿道从此杨柳葱茏,碧波荡漾。后来,人们便将这些柳树称为“左公柳”。如今,历百年风雨沧桑的“左公柳”,依旧挺立在那里,年年清风浩荡。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又是一年植树时。湛河从西向东穿越市区,像一条碧绿的玉带,铺展开“河畅、水清、岸美、生态”的画卷。春风十里,不如一抹绿。让我们呼朋引伴,去湛河堤上植树吧。一锹土,种下的既是树苗,也是生态文明的希望;一桶水,浇灌的既是土壤,更是美丽鹰城的梦想。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