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春霞 实习生 张茗洋 文/图
自2月20日开始,一场持续两天的大风雪袭击了鹰城,整座城市变成了冰雪之城,人车出行异常困难。风雪之中,市区各急救站的医护人员听从120的号令,奔波在路上,克服困难转运病人,守护着群众的生命健康。
2月21日,记者前往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探访,并跟随医护人员体验了一次冰雪路上的出诊。
头一次遇上这么大的雪
2月21日中午12点半,市二院急诊科门外,一排救护车在雪中待命。急救出诊值班室里,值班的医护人员、司机、担架员都在待命。
一线值班医生蒋兵等人刚刚结束了一趟出诊,午餐点的外卖还没有送到。蒋兵是一名老急救人了,自从1997年进入市二院成为一名医生,在院前急救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0多年。
“你看,这是昨天晚上我们的司机想出来的办法,把床单蒙在救护车的前挡风玻璃上,每次出诊回来都得这样蒙上。”蒋兵调出微信工作群里的一张图片让记者看,“昨天下的是冰粒,不这样蒙上,再出车时玻璃就结冰看不清路了。”
当天上午8点多,雪下得正大,姚电大道恒大·茗都小区有病人打120要求入住市二院。蒋兵等人迅速出车,不料救护车行至光明路南段涵洞桥时,在上坡路段发生了堵车。“路面打滑,前面的小车上不去坡,几名交警不得不一辆一辆推车。”他看短时间很难通过,又怕患者等得着急,忙打电话给120急救调度室,请求改派其他急救站的车辆前往。随即,市五院的急救车被改派前往。
上午11点多,湛河南路兴州机械厂家属院一老太太因摔伤需入院检查,家人拨打了120。蒋兵等人出车赶到该家属院,先用下楼轮椅将老太太接下楼,然后转至担架车上。“由于积雪太厚,我们前面一个人拉,后面两个人推,三个人合力才把担架车推到救护车跟前。”
蒋兵禁不住感叹道:“在我的印象中,上班20多年,市区没见下过这么大的雪。”相比平时,当天的120出诊量有所减少,他分析,“可能是受恶劣天气影响,市民出行和活动减少的原因吧”。
冰雪路上,救护车使命必达
下午3点45分,“丁零零……”120的派诊电话打了进来,“湛河区曹镇乡五虎刘村有位老人摔倒后呕吐。”家人打电话要求出诊。蒋兵等人迅速走出值班室,记者跟随他们一起登上了救护车,司机张健摁响了鸣笛,救护车呼叫着驶出了医院。
救护车从湛河北路驶上光明路往南行,路面上厚厚的冰雪被来往的车辆辗压出深深浅浅的车辙,坑洼不平,救护车只能缓慢行驶。“五虎刘村比较远,水库大坝边上那条路在修,走不成,这一趟需要的时间会比较长。”蒋兵对记者说,随即又拨通患者家属的电话询问患者的情况,并解释雪天路滑,用时会比较长,让他们别着急。
救护车驶上黄河路,路面更加光滑,开了6年救护车的张健全神贯注,不敢开快,更不敢急刹车,速度保持在30km/h。“这可比平时慢多了,咱得保证安全第一。”他边开边说。
进入苗侯路段,整个路面变成了平整光滑的“溜冰场”,张健开得更加小心翼翼。
过了吉村,结冰的道路突然变窄,两边都是沟渠,北边还未设护栏,如果车打滑,后果不堪设想。张健异常小心地避让,缓慢通过。就这样,全车人的心揪着前行。
虽然全程只有20多公里,但到达五虎刘村时已是4点40分。救护车来到患者范大娘家门口,范大娘的儿子说,母亲83岁,患有高血压,这次突然栽倒,并不断地呕吐。
蒋兵来到屋里查看情况,范大娘躺在被窝里,已经清醒过来。蒋兵建议大娘到医院做检查,看看是否发生了脑卒中。家属同意后,范大娘被扶上担架车,家属陪同前往医院。
返程同样一路小心,到达市二院急诊科时,已是5时40分。蒋兵等医护人员如释重负,终于完成了一次艰难的冰雪出诊。
两天救治转运病人164人
自2月20日开始,市医疗应急中心(市急救调度中心)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发布降雪低温预警信息,并要求120各急救站启动应急预案,提高对恶劣天气下院前急救工作的快速反应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增强值班力量,确保院前急救工作24小时畅通,全力以赴让群众“医”路无阻。
该中心120调度室统计显示,自2月20日8时至22日8时,市医疗应急中心(市急救调度中心)120呼入总量521次,总派车数183次,有效出车163次,救治转运病人164人。市区各急救站的医护人员无惧风雪,克服了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急救转运任务,彰显了院前急救人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