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副刊
3上一版
 
温情与敬意
最美的相遇
冬晨里的温暖
偷瓜糗事
版面导航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平顶山新闻网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3年11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温情与敬意

 

◎杜光松(河南平顶山)

黄花犹带露,红叶已随风。慈善温和的杨稼生先生静静地告别人世间,将生命的指针停留在92岁。

最早听说杨稼生,是我在鲁山一高读书时。那天上午,学校广播通知全体师生到操场集合,原来是杨稼生来给我们作报告。那时他四十多岁,有些瘦弱,给我们讲了他遭遇人生磨难而不屈服的经历,在大山里栽竹种树,一种就是二十年,后来开始文学创作,出版了散文集《海蓝海蓝的眼睛》。报告结束后,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纷纷请书并求签名。

那本散文集薄薄的,乳白色的封面上有两个山形轮廓、两只飞翔的海鸥、一轮八边形的红日,淡洁、素雅、宁静。我的语文老师杨鸿业也请了一本,在课堂上作为范文读给我们。那是杨稼生写的散文《我家的购粮本》,写尽了人生的无奈和心酸,同时又写出了乡村哑巴的善良和感恩。

杨稼生,祖籍河南唐河,1954年在《河南文艺》发表短篇小说《春梅和秋莲》。在1957年那场风暴中被下放到舞钢北湾林场劳动改造。面对命运的捉弄,他淡然处之,把满腔浓情写在深山老林,大力试种泡桐、毛竹,终获成功,被授予重大科技成果奖。

从大山里走出来后,杨稼生重新拾起文学梦,致力于散文创作,在海内外报刊发表了大量作品,先后出版《海蓝海蓝的眼睛》《我女儿必经此地》《叩问童心》《北湾》《两岸书》等散文集,每本书都流淌着无声的爱与美,而不是恨与怨。

作家周同宾在《叩问童心》序言中说,杨稼生的文章“离百姓很近,离人心很近。因此,自有其流传的价值和长久的生命力”。 杨稼生曾说《叩问童心》没有主题,随意记述一件事,一个画面;因为短,也就谈不上什么章法来。这是《论语》《孟子》《世说新语》对他的启发,写来便捷,省心省力。

好文章是有温情的,能打动人心,让人受益。有一个5岁女孩,叫“甜甜”,她的妈妈经常晚上睡觉前给她读《叩问童心》,她就一直想见到那个书中的“田田”,也想见到写书的爷爷杨稼生。她的妈妈几经周折带她来到了杨家。小甜甜忽闪着大眼睛看看田田,说:“姐姐,我也叫甜甜。”又亲昵地扑进杨稼生怀里说:“爷爷,我是甜蜜的‘甜’,妈妈想让我甜甜蜜蜜。”两个孩子一同忽闪着大眼睛笑了。此情此景,让人深感人间美好。

经历了同样的事和见过了同样的人后,有人能写出优美的文章,有人一个字也写不出来。其中的原因在于缺少情怀。杨稼生深谙其中的道理,他的《两岸书》是和台湾地区作家痖弦的书信集。近两百封书信,凝结了一段具有传奇色彩的友情。他和痖弦平生仅见过两次面,相处最长时间只有四天,却相知相惜二十多年。两人的友情,以手写书信这种古典的交流方式展开,渗透着一种深切的文化关怀与责任担当,一种立人达人而功成不居的仁者风范。

斯人已逝,文字永存。杨稼生先生的文章和精神让人充满敬意,那方明丽的舞钢山水,想必会永远铭记。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