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条要闻
下一版4
 
追踪报道 | “喜乐馒头”,承载着诸多感动
版面导航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平顶山新闻网
新闻搜索:  
2023年11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有人追购馒头,有人想让孩子参与制售……
追踪报道 | “喜乐馒头”,承载着诸多感动

11月18日,市区矿工路西段,工作人员在销售“喜乐馒头”。
 

□本报记者 李科学 文/图

“出摊了出摊了。”11月17日下午5时许,市区长青路与矿工路交叉口的“喜乐馒头”刚出摊,几位早早等在这里的市民就围了上来。

“在《平顶山晚报》上看见‘喜乐馒头’的报道后,感到精神障碍患者这个群体真的挺不容易,当时就想着问问看在哪儿卖馒头,支持一下。今天一看晚报公布了馒头销售点位置,这个摊点离家近,就过来了。”家住市区凌云路与建设路交叉口附近的张女士说。

11月16日,本报《“喜乐馒头”的疗愈之路》报道刊发后,陆续有市民询问馒头销售点的具体位置,想去购买。记者联系采访“喜乐之家”负责人,17日在晚报上刊登了市区目前正在经营中的7处“喜乐馒头”销售点位置,下午便有市民前去购买。

“出摊就有几个人在这等着买馍,都说是看了晚报才来买的,也支持支持咱这精神障碍康复项目,献一点爱心。”“喜乐之家”社工朱永红照看着新华区范围内的几个“喜乐馒头”摊点。她说,当天的馒头比平时多销了几十个,“明天再多备一点”。

下午5点多,康馨花园小区临矿工路路口处,精神障碍患者昇远(化名)在馒头摊前守候。看到记者,他主动招呼起来:“咦,你来啦!”过了一会儿,他突然指着对面的炸串摊对记者说:“等有钱了,请你吃!”还搬来凳子让记者坐。

听到这话一直陪着他卖馒头、算账的工作人员刘英既意外又高兴:“昇远进步真是越来越大了。平常陪他出摊,我都先帮他把箱子外面擦一遍。今天摆好箱子,他突然自己主动找来抹布把箱子外表擦干净了。这是头一回!我拍视频存下来了。”

昇远一直留意着来来往往的行人。有人来买馒头,他赶紧开箱,用手指勾起馒头的塑料袋提手,再递给顾客,收了钱放进小包里。

“你卖的馍可好吃!”有位女顾客说。听到顾客夸奖,昇远虽不笑,但表情很放松,有时还主动推销:“还有鸭蛋,捎几个不?”

“晚报的报道一登出来,今天来买馒头的顾客可多。今天备的量和平时差不多,不够卖了,以后可以多备点。”刘英说。

下午6时许,市区矿工路西段光明小区门口,大勇(化名)正笑着招呼顾客。附近住户多,顾客络绎不绝。当天他准备了400个白馒头、100个杂粮馒头,已经卖了三分之二。

“今天准备的馒头数量和平时差不多,但卖得格外快。”大勇说,有好多顾客问是不是晚报上说的那个“喜乐馒头”。有两位老人专门过来买,说:“你这馒头上报纸啦!俺得支持支持!”还有的顾客买了馒头,会鼓励他几句,让他心里暖暖的。

11月18日晚,家住市区锦绣街的楚先生特意开车过来买了大勇几袋馒头。他说,之前从报纸上看到关于精神障碍患者群体的报道,觉得他们的生活太难了,又为他们在多方帮助下重新融入社会而感动,“馒头每天都要吃,我开车也很方便,以后会经常来买”。

一个个雪白的馒头,不仅成为精神障碍患者与社会重新沟通的桥梁,也让更多人看到了希望和可能。

一位精神障碍患者的母亲从晚报上看到报道,带着18岁的儿子找到五一路街道河西社区“喜乐之家”,向社工表达了想让儿子参与制售馒头的意愿;一名35岁、智力发育迟缓者有一定生活自理能力,家人也想让他试试……

让他们到工坊尝试分装馒头后,“喜乐之家”负责人朱喜红根据他们的身体状况、反应能力、动手能力等实际情况,建议他们或继续在医院进行专业治疗,或到河西社区“喜乐之家”康复,进行生活技能训练、交友尝试等。

“晚报报道刊发之后影响很大,好多人主动来找咱了。”11月19日上午,卫东区民政局党组副书记张红杰说,目前喜乐馒头工坊面积、社工人员有限,他们会向上级部门申请争取更多支持,增加社工人员数量等,更好地服务精神障碍群体。“现在省民政厅对这个项目也很关注。我们通过运营喜乐馒头工坊,争取形成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技术规范和服务模式。”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