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副刊
3上一版
 
家乡的红柳树
版面导航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平顶山新闻网
新闻搜索:  
2023年8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家乡的红柳树

 

◎李雅兰(河南舞钢)

老爸属虎,今年虚岁86岁了。52年前,风华正茂的父母为了支援国家建设,远离东北老家来到河南舞钢,在这片热土上挥汗如雨,一干就是一生。

8年前,母亲确诊为阿尔兹海默病,伴随而来的是一系列异常:性格大变,以前的温柔体贴变成了狂躁易怒、疑神疑鬼;认知困难,书报无法正常阅读,经常把纸团、杂物当成食物塞进嘴里;行为怪异,夜晚不睡觉,把“好东西”藏在她认为保密的地方,有时候打开衣柜会发现吃剩半块的鸡蛋糕,有时候拿起枕头会发现一个压扁的西红柿。渐渐地,老妈忘了回家的路,忘了自己是谁,忘了孩子们,忘了老爸,直到后来忘了吃饭。

卧床数年,老妈没生过一次褥疮,这和老爸的悉心照料密不可分。在照顾老妈的这些年里,老爸把思乡之情深藏于心,望尽天涯不见家时,便会自斟一杯人参酒长叹一声:“唉!什么时候能回趟老家,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有一天,老爸跟我说:“你妈好像认出我了,还跟我啊啊地说,这病说不定能好!”阿尔兹海默病迄今仍无特效药,我知道老爸一直想带老妈再回趟老家,这心愿前前后后念了10年。去年4月,老妈走了,到最后也没想起来紧握着她手的老爸。

老妈走后,老爸回老家探亲之旅就被排上了日程,我自告奋勇陪同。我们乘坐漯河—鞍山的软卧,18个小时后到达鞍山,在我二叔家休整3天后,就到了大石桥市高坎镇。高坎镇是当地有名的稻米之乡,三叔和老叔就住在这里。一路上都是绿油油的稻田,有的稻田还同时养蟹。与蟹共生的稻子不打药,产量低,但是打出的大米特别香。

回到生他养他的地方,老爸特别兴奋,一路上碰见打招呼的老乡,总要问及其父辈,且总能攀上亲戚,一路上有说有笑。我们本打算住镇上的旅馆,老叔听后着急地说:“那可不行啊,大哥,要让人知道了,那不是打我们的脸吗!”老叔老婶执意要我们住在家里,崭新的被褥、一尘不染的房间,一切都安排好了。亲情,就像春天的雨丝,润物细无声。

这里的太阳起得早,落得也早,虽然正值盛夏,却比河南凉快多了。村上有位102岁的老人,每天下午都坐着轮椅在路边看行人。当他看到我和老爸陌生的面孔时,沧桑混浊的眼睛突然一亮,好奇地问:“你们从哪里来呀?”同行的老婶急忙把我爸介绍了一番,老人听后高兴不已,他居然记得我的父亲,两人还是远房亲戚,激动地握着手回忆从前。

“您是村里最年长的,您说说什么东西最能代表咱前高坎村?”面对老爸的问题,老人沉吟半晌说:“水稻?”

老爸又问:“水稻那是咱大石桥的特产,代表大石桥。您还记得小时候村头的红柳树吗?”

老人说:“记得啊,小时候村头老塘子边一圈红柳树,可后来都不见了。”

“村头拐弯处还有几棵,可能是当年红柳树的孙子。我在这儿待不长,您是老资格,逢年过节政府来人看您,您可以建议把剩下的几棵红柳树保护起来。附近村子都没有,以后这树就是咱村的象征!”听了老爸这番话,老人连声说好。

探亲寻友三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村头的红柳树是老爸抹不去的乡愁。我们约定,等到老爸90岁,我还带他回来,站在村头的红柳树下再拍一张合影。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