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城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从南方回来,孩子身上惊现蜱虫
大学生用 “互联网+”助力郏县家庭农场
坑塘变广场
天气炎热 孩子扎堆来办身份证
版面导航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平顶山新闻网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3年7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南方回来,孩子身上惊现蜱虫
医生建议:及早就医,勿用手碰
 

□记者 杨岸萌

本报讯 孩子腋窝下有个黑点,仔细一看是一个虫子,妈妈怀疑是蜱虫,赶紧带孩子就医。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以下简称总医院)急诊科医生为孩子取出了蜱虫。7月17日,网友“晨星”提醒家长,一旦发现孩子被蜱虫叮咬,要及时到医院就医。

辗转几个医院取出蜱虫

家住叶县的“晨星”说,7月15日晚她给4岁的儿子换衣服时,发现孩子腋窝下有个黑点,孩子爸爸以为是个小血痂,她一看是虫子。因为之前在抖音上看到过蜱虫,他们忙带孩子到当地医院,医生说没有处理过蜱虫,建议他们到市区医院。在总医院急诊科,值班医生周跃坡查看后确定是蜱虫,随即进行了处理。

“取出来的虫子在纱布上乱爬,还是活的;取出后打破伤风针,第二天又去皮肤科做了检查,周医生说只需要吃一周的消炎药加外用药就好了,其间避免出汗或者沾水。”“晨星”说。

周跃坡从医近20年,这是他在总医院第一次遇到被蜱虫叮咬的患者:“蜱虫一般多见于潮湿的环境中,我2022年在武汉进修时遇到过多例病例并进行了处理。患儿过来时,虫子头部已经进入皮肤,只有半个虫身在外,我先用酒精和碘伏刺激了虫子,没有掉下来,随即用镊子小心取出。”

去疫源地旅游要注意

周跃坡说,“蜱虫病”学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我国于2009年首先发现的一种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

“蜱虫病”起病急,病死率高,蜱虫叮咬传播是该病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该病潜伏期一般为5—14天。起病急,主要症状为发热,多在38.5℃以上,伴有全身不适、乏力、肌肉酸痛、头痛、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症状,后期常出现心、肝、肾等脏器损害的表现。病情较重者可有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嗜睡等症状,晚期可有皮肤瘀斑、吐血、黑便,极少数严重病人还可继发细菌、病毒及真菌感染。

疫源地居民或到疫源地的旅行者,遭到蜱的叮咬得病的可能性较大。翻看“晨星”在抖音发布的视频,可以看到她和家人在7月初时曾在武汉、厦门等南方地区旅游。

“暑假不少家长会带孩子们外出旅游,去南方旅游时大家要多加注意。”周跃坡说,不过,都市中除大型公园、植被茂盛地区外,一般社区内极少有蜱类生存,日常生活中无须过分担心。但如有蜱虫叮咬史或疫源地野外活动史者,应当对蜱虫病保持警惕,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最好进行至少两次血常规检查,诊断是否患上“蜱虫病”,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不要用手接触蜱虫

周跃坡说,根据河南疾控中心发布的诊疗建议,蜱虫常附着在人体的头颈部、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等部位。

一旦发现被蜱虫叮咬,不要用手生拉硬拽,以免损伤皮肤,可用镊子间接取出。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使用无水酒精(碘酒、碘伏也可)棉球浸润皮肤上附着的蜱虫,待其麻醉后取出。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

无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还是在墙面、地面上的蜱虫,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甚至挤破,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后烧死;如不慎皮肤接触蜱虫,或是皮肤被蜱虫挤破后的流出物污染,要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

周跃坡提醒说,大部分人被蜱虫叮咬后均未发病,不要过度恐慌;叮咬部位不要用手抓、挤,避免软组织感染,可用碘伏涂抹;蜱虫取出后,不要纠结蜱虫的头有没有在叮咬部位的肉里面,发病主要在于蜱虫是否携带病毒,带病毒就发病,不带就不发病。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