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副刊
3上一版
 
一幅民俗画
碎片化陪伴
免费食堂
幺 女
版面导航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平顶山新闻网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3年7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幅民俗画

 

◎郭德诚(河南洛阳)

初读《呼兰河传》,感觉怪怪的。说这是自传吧,不太像;说是小说吧,没有贯串全书的线索、故事、人物;说是散文集吧,时而儿童视角,时而成人口吻,来回跳跃。什么都不像,又什么都像,很难完全归类。但读起来很过瘾,文字生动,形象鲜活,一部书犹如一幅长卷,把当时呼兰河特有的风土人情、社会风貌都展现了出来。

这幅长卷采用了中国绘画的散点透视法,把全书分为七个部分,既单独成篇,又相互关联。不论是群像,还是单个人物,从他们的言行,都能看到灵魂的深处,从而给人带来深深的思考。

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是刻板单调的,是寂寞的,是按照“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思索生活的”,这是这幅长卷的基本底色。

呼兰河镇精神上的盛举,就是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家里有了病人,就请跳大神的来驱鬼捉妖,那打扮比鬼还吓人。舞之蹈之,口中念念有词,又是烧香,又是点酒,最厉害可以闹到杀鸡,往后就不能再闹了,因为这是主家能负担的上限。放河灯,更是个大日子,沿河岸蹲满了人,把街道都跑得冒烟了。为的是给鬼引路,让死人早点脱生。人们是很看重“未来”世界的,愿那些死去的人,能转世投个好胎。“大人们出了神,陶醉在灯光河影之中。真是人生何世,会有这样好的景况。”

那些唱秧歌,野台子戏,虽是民俗民风,热闹的描写,但更多的是透过这些热闹场面,反衬出生活的困顿、精神的贫瘠、文化的匮乏、日子的单调。

让人深思的是买猪肉。街旁边有个大坑,常有猪淹死在里面。于是,街上常卖便宜肉,大家都争抢着买。回来以后,又常常感觉不对,“这肉又紫又青,该不会是瘟猪肉吧?”“哪能呢?一定是淹死的。”有人得了病,怀疑是吃了瘟猪肉,那没得病的就会说,我也吃了,不是没事儿吗?有小孩说,那就是瘟猪肉。家长就跑出来,往小孩的屁股上狠揍两下,嚷道:“小孩子懂个啥,胡说八道!”读到此处,让人想起皇帝的新衣。

对人的态度,更是特别。婆家把团圆媳妇,即童养媳接回家前,先做一个价值评判,是干的活儿多,还是吃的饭多?不能干赔本生意。接回来,得先来个下马威,降住她。胡婆婆就光明正大、理直气壮地说,吊到大梁上,打过几回,昏了过去,也就一袋烟的工夫,泼点凉水就过来了。也用烙铁烙过她的脚心,那是她大喊着要回家,人在气头上,哪还管这个?八岁定下她,花了八两银子,年年还有头绳钱、鞋面钱……十二岁了,才打了一个月,就生病了。

生病,就得跳大神,跳大神就得买酒、割肉、杀鸡,又是一通花销。四邻八家,一条街上的都来看热闹,单调寂寞的日子,又热闹起来。可童养媳死了,婆婆心疼钱,人疯了。

呼兰河水,依旧哗啦哗啦流,河灯年年还在放,日子还在继续,大神还在跳,秧歌还在扭,野台子戏也还在唱。作者用如椽的巨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呼兰河镇的清明上河图。虽说色底晦暗,但这些活跃在画面上的社会底层小人物,有面目可憎的,有憨态可掬的,有狡黠阴险的,有虚伪可笑的,个个生动鲜活。他们一举手一投足,无不带着鲜明的个性、时代的特点,那场面,那人物,又像一个个特定的文化符号,让人咀嚼品味。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