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作者 雨来
流量反噬
2020年,有个新闻专业的大学生,有感于短视频乱象,写了一篇论文《智媒时代短视频APP传播模式及乱象研究》,文中说:流量不是核心,是否能够以人为本才是大行其道的核心因素。
应该说,作者的三观很正。
现实中,这个学生也不简单,作为学生会主席,她做的正能量报告至今还挂在大学新闻网页面。去年,她保研成功,进入985高校继续深造。如果没有意外,她的人生之路很可能金光闪闪。遗憾的是,今年6月7日发生的事,很有可能让她的人生翻开新的一页。
当天,她在广州地铁上怀疑一个农民工偷拍她,在对方配合她检查手机自证清白后,她依然将对方拍摄制作成小视频发布出来,并使用了侮辱性称谓和诅咒式语言。她为自己辩护说:“难道我的权益没有受到侵害我就不用去维权了吗?”“非要等到发生什么我才能说什么吗?”“如果他真的没偷拍,那为什么他没有为自己发声?”
我很困惑:她是学新闻的,新闻的生命是真实,基于事实判断才能做价值判断,像这种“抛开事实不论,难道你就没一点错吗”的逻辑,很对不起她的专业。
好在,世间自有公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个短视频没有实现她引流批评“偷拍”的企图,反而引火烧身,被突如其来的流量反噬。
网友起底还发现,她以不同人设在各个社交平台出现:在快手倡导不要彩礼,在抖音劝说姐妹向男朋友要钱,到了微博又鼓励女孩子要独立。
对照她的大学论文,这种左右手互搏,引流量而谋利,不正是她反对的吗?
目前,网友还在扒她的黑料,由于涉事学校正在调查,我就不一一赘述。不过,我很难保持同一姿势看待发生在她身上的一件又一件事:
如果没有6月7日这天的事,她今后很可能是社会精英,那么,大学的评价机制是不是有问题?
她以新闻人的专业干“坏事”,给互联网生态制造混乱,大学的专业教育在现实中如何被正确践行?
她固然错了,但舆论对待她的方式就一定对吗?健康的批评与网暴,谁能分得清楚?
高考狠人
一个人能连续15次走进高考考场,绝对有非常的抗击世俗眼光的定力。广西防城港市上思县的唐尚珺就是这样的人。考虑到每次进考场前都要经历一年的艰苦奋斗,让人对他既佩服又难以理解。
唐尚珺执意上清华,但他又不是一个天资很高的人。2009年第一次高考,他只考了372分,复读一年,才涨了33分,连二本线都没过。但唐尚珺锲而不舍,硬是把心中的理想转化为实际行动。
从个人发展角度,我为他感到遗憾。中学与大学之间,横亘着高考这座大山。只有翻越这座大山,进了大学校门,才能回首思考中学教育、平视大学教育,才能真正认识到:上具体的某所大学只是手段,接受教育才是目的。可惜,唐尚珺至今都不一定明白,因为他每年填报的专业,都在变来变去。他只知道上大学,却不知道接受哪种教育。
从大学招生角度,他应该被批评。你有上清华的执念,这没问题,只管报考清华就是了。但他除了清华,还先后填报过吉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重庆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并被录取。一个个响当当的高等学府,全被他放弃。他的放弃,侵犯了其他考生的利益。公立大学有严格的招生指标,一个萝卜一个坑,你占用了录取名额,就意味着他人失去了上这所大学的机会。这不厚道,也不仁义。
谈及清华大学,今年35岁的唐尚珺说:“恐怕就是个梦想,今年应该走出来了”。他的人生早该翻新篇了,现在才走出来,有点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