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献(河南舞钢)
儿时,每到麦忙时节,生产队的牛把式就套上牛车到地里拉麦子。牛把式把刹车绳挂在牛轭上,装车人用桑杈把麦铺子挑在车上,踩车人站在车顶把麦铺子码齐踩实,一会儿工夫牛车就成了小山,颤巍巍的。然后牛把式用刹车绳把麦车刹结实。这个又粗又长的刹车绳,就是村里打绳师傅用麻皮打成的。
打绳是项技术活,在诸多农事活动里最具观赏性。偶尔碰到生产队里打绳,玩伴就聚在一起围观,大人撵都撵不走。
打绳师傅找一处平展的场地,先把单柄搅车揳在硬地里,固定牢靠,再把三柄搅车绑在对面倒置的板凳腿上。然后把三根经绳一头固定在单柄搅车的锁扣上,另一头分别固定在三柄搅车的锁扣上,把经绳撑紧。掌管三柄搅车的人按顺时针方向不停地摇动搅车,给三股经绳上劲;掌管单柄搅车的人则按相反的方向摇动搅车,给合成的绳子上劲。打绳师傅撅着屁股弓着腰,丁字步低着头,双手握紧打绳滑子,缓慢匀速向前推进。那姿势像是输入编程的机器人,动作行云流水;那滑子是魔术师手中的魔盒,装进去的是麻皮,倒出来的是绳索。滑子从三股经绳上悠悠走过,身后留下的便是皮实的刹车绳了。
上世纪70年代末,那场史无前例的变革,在“神农氏”开创的农耕文化道路上埋下了一个崭新的里程碑。农业这趟古老的列车驶过凤阳县小岗村站点后仿佛更换了引擎,呼啸着向前飞奔。农民从工分拧成的绳索中挣脱出来,土地可以流转,进城打工、下海经商,什么挣钱就干什么。农民走上了小康路,农业实现了现代化,农村插上了双翅,城乡比翼双飞了。
如今,农业科技颠覆了传统的农耕文化,先进生产力打破了陈旧的耕作模式。拖累毛驴两千多年的石磨废弃了,放在了充满乡土气息的游园里;在农田里行走两千多年的独脚木犁和三脚木耧,走进了农耕文化的展馆;在乡间路沟里骨碌了两千多年的铁脚牛车也寿终正寝,埋葬在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里。
现在,麦梢黄了,收割大军就开赴到村头,联合收割机地里轰隆一响,秸秆还田了,麦粒上车了,粮款进卡了。那种镰割、车拉、磙碾的传统方式再也看不到了,刹车绳束之高阁,打绳这种民间技艺像捏杈、錾磨一样写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