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雨来
2023年高考圆满落幕,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十八岁,再美好的中学校园,都留不住十八岁的脚步。两天的高考,更像是考生的成年礼,身后的校园注定是回忆,人生独自上场的脚步,才刚刚开始。
这届学生注定不寻常。他们的三年,有相当部分与疫情防控相关联,但人生本就不易,困难晚到不如早来,风吹雨打中,他们青春的肩膀变得更厚实、更有力。进入考场,书写这三年的经历,本身就值得祝贺。
毫无疑问,他们中的大部分,都将进入更高学府,接受更专业的知识训练,前程远大,未来可期。
然而,这并非说,未来就一定一帆风顺。这届年轻人注定要面临很多考验,是在考验中躺平,还是在考验中涅槃,取决于他们自身的努力。
毋庸讳言,受前几年的疫情和其他因素叠加影响,当前经济发展势头与就业形势,与以往有所不同。逾20%的青年人失业率,让经济学者甚至民间专家在网络上指点江山。但年轻人呢?刚刚高考完毕,即将踏进大学校门的年轻人呢?他们怎么办?我想,除了努力学习,别无选择。
这几天,在考点门口陪考的家长们已经在互相交流,谋划孩子们的未来了,其中听到最多的就是:选一个好专业,将来好找工作。父母远虑,其心可嘉。然而,现在就用实用思维谋划孩子的未来,让孩子在工位上做稳螺丝钉,为时尚早。
有经济学家对人才配置问题进行研究后认为,社会上所有岗位大致分为两类:创新型和寻租型。前者负责把社会蛋糕做大,比如企业家和科学家;后者不直接创造价值,只负责社会蛋糕的分配,比如公务员和律师。
显然,越多人才从事创新型岗位,就越能创造社会财富,并为他人创造工作机会。相反,越多人才成为寻租者、分食蛋糕者,就会造成人才错配、资源浪费,并挤压更低端劳动者的就业空间,经济就会陷入停滞。
当前就业形势紧张,一方面,固然是连续创纪录的高校人才输出,造成供给侧过多;另一方面,也在于经济增速放缓、工作岗位不足所致。打破这种人才供需结构,非一日一年之功,而需要长期努力。
刚刚走出考场、即将迈入大学校门的年轻人,只有十八九岁,正值朝气蓬勃,应有凌云壮志,忠于理想,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并为之不懈努力,争取成为这个领域的佼佼者,成为一个创新型的优秀人才。这种个人努力聚少成多,就会成为社会的内生动力,从而打破当前的人才供需结构。
因此,越是就业形势紧张,越要努力学习,这既是个人奋斗,也是社会责任。年轻人不是社会的问题,而是解决问题的答案。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