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副刊
3上一版
 
货郎担史话
春意
稿约
敲窗户
正月茵陈香
版面导航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平顶山新闻网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3年2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货郎担史话

 

◎黄汝海 万坤山(河南汝州)

货郎担,指旧时在农村或城镇背街小巷流动贩卖日用杂货的商贩,有的兼收当地土特产品,以货易物。经济大潮初兴时,货郎的肩头,不自觉地向闭塞之地传递着时代的信息和经济的潮讯。

人们常说,坐商走贾。商人之称出自商朝。自盘庚迁镐(即殷,今陕西西安),殷商并用,殷人就是商人。武王伐纣灭殷,殷商遗民既无政治权利,又无土地可种,只好东奔西跑做买卖,日久成为一种职业。

货郎盛行于宋代。山西娘子关、平定一带的货郎是代表。春秋时期,来自这里的商人足迹已到达长江流域。明清时期,山西晋中一带形成中国商业中心,晋商在长期从事商业活动中,形成了多种经营方式,如长途贩运、游商送货、集市贸易等。娘子关、平定一带的货郎即属其中送货上门的一类游乡商贩。这些商贩眼勤嘴勤、脑子灵活,靠辛苦奔波换取微薄的收入,当地人俗称 “挑八股绳”。

另一种说法是娘子关、平定一带的货郎担最早出现在汉朝,至唐初具规模。他们的经营方式最初是“以物换物”,即把食盐、瓷器、棉布、铁锅、犁铧等日用品挑到山坳乡村换回当地的农副产品,如皮毛 、粮食等。明时外商洋货进入中国,货郎担的数量也随之增加,经营的小商品有针线、纽扣、扑粉、各色头绳发卡等。

货郎挑担推销货物,每到一处就要高声吆喝叫卖,既吃力又损伤嗓子,于是他们在实践中创造出一种工具来代替吆喝声,呼唤人们走出家门易货,这种工具名叫“唤头”,即“拨浪鼓”。

自汉代以后,货郎肩挑货担走乡串村,进村时摇的是:“出动!出动!出出动!” 唤人们出来购货。当人们出来多了, 货郎就高兴地摇起“嘿得隆咚!嘿得隆咚!”的鼓点。之后,货郎担们又对鼓锣点进行了创新,摇的是“咚咚!不隆咚,不隆不隆不隆咚”。当地百姓依据其节奏附会出了饶有趣味的歌谣:“请!请!请姑娘,请出姑娘再商量。”那些大姑娘、小媳妇、老太太听到这熟悉的声音,知道货郎已到门口,遂高高兴兴地走出家门挑选自己喜爱的商品。

到了20世纪60年代以前,我们河南的货郎担还编出了顺口溜。他们手中摇着拨浪鼓,口中大声吆喝:“谁买针,谁买线,好钢针,头发换。痱子粉那要现钱,玻璃镜子对面看,化学梳子颜色鲜,五色糖豆一分钱仨,又好看味又甜。一搦就响皮玩具,拿回能哄小孩玩。烟嘴烟锅烟袋杆,郑州出的大众烟 ……”有一个小戏剧《游乡》,反映的就是新中国成立后货郎的生活。

拨浪鼓的构造为一根半尺长的小木棍做摇柄,上面用细铁丝做成圆圈框架,中间固定一面小锣或小羊皮鼓,锣鼓左右各拴一个线锤。手拿小木棍,轻轻一摇,锣鼓齐鸣,铿锵悦耳。

至于货郎的担子,则更有趣。一根扁担, 每头都有一个像食盒一样的木箱子,箱内装有多层小柜,装几层抽屉,最上面一层装有玻璃。里面用木板分隔成许多小格。每格每层装的都是小百货,任凭人们挑选,多数是女性感兴趣的商品,如头绳、发卡、胭脂和小孩子们爱吃的糖果之类。湖南省长沙市博物馆内陈列的就有民国时期的拨浪鼓。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物流的末梢延伸至最偏远的地区,人们足不出村就能收到网购的物品,手摇拨浪鼓肩挑货担的货郎成了历史记忆,成为一种乡愁。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