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老年生活·俏夕阳
3上一版  下一版4
 
爱读书看报的养花人吕水洋
74岁农民张金生写尽人间百态
版面导航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平顶山新闻网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2年11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花一世界 数籽看繁花
爱读书看报的养花人吕水洋

吕水洋在修剪盆景
 

□本报记者 牛超 文/图

67岁的吕水洋家住卫东区鸿鹰街道大营村,出身“养花世家”。从郊区年轻的菜农到如今繁花满院,这位爱读报的人将这些花草玩出了名堂。11月16日,记者拜访了吕水洋。

一条不宽的水泥路曲曲弯弯通向略显斑驳的大门前,推门进去,是另一番景象——黄的、白的、红的、粉的……一簇簇、一盆盆,盛开的菊花铺满小路两旁,仿佛置身于菊的世界。

“这都是小儿科,好看的在后面。”吕水洋淡淡地说。

一花一树一世界

依墙一排花架上,摆放着多个盆栽,其中一盆为金枝玉叶,直径碗口粗细,青翠欲滴,远看似一位身材婀娜的仙子。

这盆金枝玉叶吕水洋已养了40多年。“当时是别人修剪下来的小枝,有小拇指大小,我拿回来插到盆里,定期施肥、浇水、换盆,慢慢养成了‘老桩’。”

旁边三层花架上摆着几十盆枸杞盆景。虬枝盘错的枝干、碧绿的叶子、鲜红的小果,高低不一,造型各异。

吕水洋家世代养花,从小他对花花草草就很有感情。“我年轻时,湛河边有很多野生枸杞。”吕水洋说,凡事都应从基础开始,养花也一样,“享受它长大的过程”。

这些枸杞盆景都来自吕水洋从一株野生枸杞剪下的一节小枝。修枝、扦插、倒盆、换土……第一株小苗慢慢长大。他又将修剪下的小枝扦插,几年过去了,枸杞盆景越来越多。在造型方面,他不掰、不扭,而是顺其自然。“花也是有生命的,强行扭动它的枝干,改变它的生长习性,会影响它的寿命。”至于有人为了做盆景上山挖枸杞,他更是坚决反对,认为会破坏生态环境。

就这样,吕水洋的花种得越来越好,不少人慕名出钱购买,都被他拒绝,“钱够花就行,好花要大家一起欣赏。”

“我哥这人比较钻,干一行就要干好,我养花都是跟他学的。”吕水洋的弟弟吕水山说。

喜欢读书看报

除了养花,吕水洋还喜读书看报。十多平方米大的书房里,摆着一排书柜,里面有《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各种书籍及一摞摞装订成册的报纸。

“这些都是《平顶山晚报》,我只整理出来一部分,还有好多没来得及整理。”吕水洋说。以前,电视机不普及,想要了解国家大事,只有通过听收音机和看报纸。

1980年前后,大营村还是城郊菜区,吕水洋高中毕业后回家种菜。为了提高自己的种植技术,他开始订阅农业方面的杂志,后来又订阅了《平顶山日报》。“1994年《平顶山晚报》创刊,我又订了晚报。它更贴近我们老百姓,讲的都是老百姓的事。”

从1994年至今,他年年订晚报。每天的报纸,他都会认真阅读一遍,然后保存下来,一份没卖过。他专门腾出一间空房子放这些报纸。前几年房顶漏水,部分报纸被水浸坏,他心疼了好一阵子。

根据晚报的内容,他将积存的晚报分门别类装订成册:“鹰城记忆”“鹰城地理·人情”“古村乡韵”“历史人物趣闻轶事”“平顶山成长史”“各种案件视点”,闲时翻翻看看。

“我不但自己看,也经常借给别人看,里面刊登的很多东西能让人明理。”吕水洋说,晚报刊登的许多案例都很有教育意义。

早些年,时不时有人来鼓动吕水洋参与高息存款。正是由于经常阅读晚报,他的防骗意识很强,还经常向身边的亲戚、朋友宣传,以防他们上当受骗。“我的一位亲戚特别信这东西,我就拿着这些报道让她看,给她讲。”吕水洋说,他非常喜欢看的还有“鹰城记忆”,“四棚楼、中兴路湛河桥、二矿矸石山、文化宫的八角亭……都是很有时代意义的建筑,作为鹰城人,一定要了解它的历史。”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