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 党报记者进社区
3上一版  下一版4
 
记者节全媒体新闻行动授旗出征 平顶山日报社报史馆揭牌
讲述报业历史 传承报人精神
版面导航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平顶山新闻网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22年11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讲述报业历史 传承报人精神
——平顶山日报社报史馆开馆侧记
平顶山日报社报史馆一角
平顶山日报社报史馆云展厅
1974年生产的圆盘平压印刷机
 

□本报记者 牛超/文 姜涛/图

墨色浓重,历史有印。每一份报纸都镌刻着一段历史,见证着过去。

11月8日,第23个记者节到来之际,经过数月筹备的平顶山日报社报史馆建成开馆。这是继洛阳、开封之后,我省第三家地市级报史馆。报史馆全面展示了鹰城报业的前世今生,以及几代老报人的奋斗历程,这是鹰城报业60多年发展历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填补了我市没有报史馆的空白。

生动独特的历史教材

岁月变换,初心如磐。在平顶山报业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一代代报人赓续接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1957年,平顶山市设立。1958年10月1日,《平顶山日报》诞生。随后,报纸历经数次创刊、停刊、更名、复刊的坎坷之路,《平顶山报》《会战简报》《平顶山战报》《新平顶山报》《乘风破浪》……一张张报纸力透纸背,不仅重现了中共党报点燃思想、开启民智的红色基因,更给人以醇厚绵长的心灵滋养和生生不息的力量。

1982年10月1日,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第四次复刊的平顶山市委机关报《平顶山日报》正式出版发行。作为平顶山市的“城市日志”,《平顶山日报》记载了这座新兴工业城市的每一个足印、每一次阵痛、每一次飞跃。可以说,《平顶山日报》的历史就是平顶山市历史的投影,对于研究中国共产党在平顶山的历史、平顶山报业历史、以史育人起到了积极作用。

报史馆建设是推进报社文化建设、全面服务社会的创新之举,承载的是报社的责任与担当,信念和情怀。为了把报史馆建成凝聚平报人的情感纽带,收藏鹰城历史文化的权威机构,平顶山日报社成立了报史馆筹备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组、基建筹划组、纸质史料收集组、实物史料收集组、监督审计组。本着对历史负责、对后人负责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工作人员经常是“白+黑”“5+2”地查阅、整理资料。寻找过去60多年里,报纸在平顶山城市建设特别是在平顶山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报道,将历史镜头精准地锁定在平顶山的每一个闪光时刻,展示平顶山的城市变迁和进步成果。

七大版块资料丰富

报史馆位于平顶山日报社南楼二楼,占地近300平方米。

踏入报史馆,入门是一块反映报社历史长河脉络的大型主题浮雕墙。拐过浮雕墙,就走进了一个属于报纸的世界。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圆盘平压印刷机、早期排版用的字模、老式电脑,80年代至90年代摄影记者用过的洗印设备、早期发行员投递报纸用的老式自行车及老式记者证、通讯员证、通信工具……置身馆内,透过展板和展品,俨然进入了平顶山新闻史和社会发展史的时光隧道,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活字印刷时的“铅与火”、激光照排带来的汉字革命、数字时代下的媒体转型,启示人们认识到新闻事业在记录历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能深刻体会到《平顶山日报》坚持党媒姓党、贴近群众的新闻思想。

馆史内容分为步履·光辉历程、奋斗·历史见证、创新·开拓事业、赋能·融合发展、敬业报人风采、激励领导关怀、卓著·报业荣誉七大版块,资料丰富,种类齐全。

藏品背后的故事

峥嵘岁月,有物为证。报史馆里展出的每一份实物背后,都有着耐人寻味的故事。

据报史馆筹备工作领导小组综合协调组组长吕光耀介绍,报史馆今年4月开始筹建,8月中旬动工,9月下旬建成。在筹建过程中,报社征集报史资料,得到了社会各界和老报人的支持。

80多岁的老报人李全成将自己1958年采访韩庄矿的手记、1970年采访鲁山县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学农活、学耕田”时的札记和照片送到报社;还有一位苗老先生把珍藏的一份1958年手写的市委组织部关于平顶山日报社干部任免职务批复文件捐给报社;段记超送来了一辆过去发行员用的28老式自行车;王兆民辗转找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用的老式印刷机……

一个物件留存一段记忆,也见证了平顶山报业发展的一段历史,重温几代报人薪火相传的难忘岁月。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