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城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半生耕读开眼界 一纸墨香润心田
未来三天 阴天为主
免费技术培训让盲人获益良多
版面导航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平顶山新闻网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2年11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半生耕读开眼界 一纸墨香润心田

读报之余,写上几笔,成为刘国秀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受访人:刘国秀 身份:农民 订报时间:18年

□本报记者 吕占伟 文/图

碧绿的菜畦旁,78岁的刘国秀一手拉一个重孙子,俯身教他们辨认菜蔬。温煦的阳光打在他们脸上,幸福的笑容充满感染力。

“俺这俩重孙,一个7岁,一个3岁,爱跟我玩,我经常拿着《平顶山晚报》教他们认字。”11月4日上午,在新华区焦店镇刘沟村,一头白发的刘国秀笑眯眯地说。

与晚报结缘十八载

刘国秀居处简陋,屋内陈设简单,但贴在客厅墙上的一幅书法作品字体隽秀流畅,内容别具意象。

“家居擂台下,普通一庶民。房前种蔬菜,屋后植杏李。从小喜种田,从中乐融融。闲时读书报,关心时局情……”

刘国秀说,这是他于2016年春节用毛笔书写的一首诗。诗是他自己写的,属于个人经历、志趣的抒怀之作。诗中提到的“书报”主要指的就是《平顶山晚报》。

“订(晚报)18年了,一天不看就觉得少点儿啥。”刘国秀翻出最近几期《平顶山晚报》,指给记者看,他还用笔在自己认为比较重要和有价值的词句、内容下面作了标记。

刘国秀仅有初中文化程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担任过村里的出纳和会计,一直保持着读书、看报、写字的爱好。2005年,他开始自费订阅《平顶山晚报》,一直没中断,2023年的晚报他刚订过。“晚报耐读,不仅有国际国内新闻,还有贴近生活的本地新闻,更有切合老年人的一些养生类知识,值得一订。”

跟孩子们分开以后,刘国秀和老伴儿种着一亩(1亩≈666.67平方米)多地,还侍弄着一个小菜园。每天忙完农活儿,他都会坐下来,泡杯茶,读晚报,练练字。

据刘国秀透露,拥有2000多口人的刘沟村由于缺乏支柱产业,年轻人在外打工者居多,村里留守的老人如何打发寂寞时光成了一个问题。

幸运的是,《平顶山晚报》成了村里老人心头的“一簇火苗”。“俺村自费订阅《平顶山晚报》的,我知道的就有4个老人,年龄最长者超过80岁。我们几个经常在一起唠嗑,报纸上的国际国内形势、党的方针政策、养生防病等知识,我们一唠就是半天。”刘国秀说,他希望“这簇火苗”能再壮一些,惠及村上更多老人。

晚报为生活添乐趣

“晚报副刊登了不少好文章,尤其是黄昌之、曲令敏等作者的文章,我印象最深。”刘国秀说着,从里屋拿出两个剪报本,内有《河南日报》《平顶山日报》《平顶山晚报》等多家报纸的内容,也不乏上述作者的文章。

光做剪报还不够,他另备了记录本,把一些读报心得和体会记在上面,时时翻出来看。

记者注意到,本子上手抄了不少史料文字,其中一篇是我市著名散文作家曲令敏在《平顶山晚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她在文中有关“擂鼓台”的叙述,被刘国秀抄录下来并做了笔记。

“刘沟村毗邻中国平煤神马四矿,处在擂鼓台山下,我最近计划写村史,从日报文化版和晚报副刊上查到不少相关的文字资料,对我的写作很有参考价值。这也正是我备这个记录本的用意。”刘国秀说。

刘国秀的老伴儿滕赏今年76岁,不识字。刘国秀有时把晚报上的内容读给她听,还告诉她“今儿谁谁谁又上报纸了”,为夫妻俩的生活平添了一些乐趣。

坚守恬淡的农家生活,尽享重孙绕膝承欢的天伦之乐,刘国秀对眼前的生活很知足。

“最近看到晚报刊登的我市赏景路线,心里很向往,这几天正在跟孩子们合计,准备哪天出门看看景、散散心。”刘国秀说。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