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归根”鹰才鹰商寻访大行动
3上一版  下一版4
 
潜心钻研 窑火斑斓钧出彩
深耕土地 铺好乡邻致富路
版面导航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平顶山新闻网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22年7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李学平:
深耕土地 铺好乡邻致富路

李学平到大豆田里指导田间管理
 

□本报记者 魏森元 文/图

归根者简介

李学平,1977年1月出生,当过兵,经过商,36岁时返乡创业,成立汝州市杨其营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农作物种植及加工。现为汝州市杨其营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小屯镇杨其营村党支部委员。

归根者感悟

党的好政策让我有了返乡创业带领乡邻增收致富的机会,市委组织部开展的鹰才鹰商“归根”工程,更是给了我发展壮大的勇气和力量。我将坚守本心,努力耕耘,深耕农产品深加工,带领乡亲走出一条农业产业发展之路。

7月27日下午,在汝州市小屯镇杨其营村一片大豆地里,李学平指挥着十几个人在大豆田内拔草。李学平说,正在地里干活的人都是附近的村民。

看好农业发展返乡创业

李学平17岁入伍,退役后便到郑州经商,年轻的他很有闯劲,承包沙场为建筑工地送材料,年纪轻轻生意就做得红红火火。其间深感自己学历过低,知识不够,李学平回到汝州就读汝州市旅游学校学习,三年后取得中专文凭。

“毕业后我便跑起运输生意,其间结识了不少朋友,相互交流中大家都看好农业产业前景,并且有朋友试水,我便留了心。”李学平说。

2012年下半年,李学平参加了汝州市首批职业农民培训班,眼界开阔,对于农业产业发展前景更是看好。2013年秋,李学平回村流转土地100多亩,成立汝州市杨其营种植专业合作社,把未来赌在土地上。

“那时候农业机械化程度低,规模化种植也少,农作物农药残留高。我觉得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发展绿色产品一定能挣钱。我便把100多亩地种上小麦,再种玉米、大豆或花生。”李学平说。

近十年间,李学平不断通过流转土地扩大种植规模,到目前已流转土地1300多亩,加上合作社吸纳成员的200多亩地,他管理着1500多亩田地。

购农机发展多种经营

“2016年前,耕种使用的都是别人的机器,2016年,随着流转土地规模的扩大,我自己购买了两台大型农机,一台拖拉机(耕地),一台联合收割机,为自己的土地服务。”李学平说。

此后,流转土地规模每年扩大,李学平根据需求购进农机,现在合作社已有20多台大型农机,包括耕种、收割、秸秆打捆。同时,合作社成员队伍也不断壮大,前后吸纳49名社员加入。

李学平算了一笔账:每亩地每年两季收益500多元,购置秸秆打捆机回收小麦、花生、玉米秸秆卖给养殖户每亩增收二三十元,除去管理运营开支一年也就五六十万元的收入。他每年支付给务工村民的工资与他的收益几乎相等。

计划建厂耕耘深加工

合作社办起榨油作坊算是李学平拓展增收渠道的一个尝试,现在李学平又有了新目标。

“我们有种植规模,有产量,但光凭出售农产品收益还是低,我计划再建一个面粉加工厂和养殖场。”对未来的发展,李学平有自己的规划。

“小麦、玉米、花生秸秆我们出售给附近的养殖户,但我们每年还有近600亩的大豆秸秆,而大豆秸秆是养驴的上好饲料,之前我们在城区开了一家驴肉食品饭店,这样我们就能形成循环产业链。”李学平说。

言谈间,李学平满是自信。他说:“市委组织部实施的人才‘归根’工程,为我们引进相关先进设备和人才提供了平台,在政策上也打开方便之门。环境好,政策好,我有信心以合作社为载体,拓宽经营渠道,带领乡邻致富。”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