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高考记忆
3上一版  下一版4
 
家人卖南瓜,凑齐了我的路费
64年前,坐着火车去赶考
版面导航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平顶山新闻网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2年7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家人卖南瓜,凑齐了我的路费

 

讲述人:马培江

年龄:81岁

参加高考时间:1961年

单位:市二院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今年高考期间,我来到市一中校门外,看到家长们站在考场外翘首以盼,不禁想起了我的高考。那是60年前的事了,那些经历让我一生难忘。

学习条件简陋

我出生在河南省商丘市睢县的一个小村子,祖祖辈辈种田为生。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号召人人学文化,做新时代农民。在父母的期盼中,我背起书包走进了村里用茅草房搭起的小学。虽然条件简陋,但我的校园生活很快乐。

三好学生、少先队长、团支部书记、五好标兵……在睢县二中就读时,我的学习成绩年年名列前茅。我们的学校位于县城北城墙下。我最喜欢春天跑到高高的城墙上,看墙外碧波荡漾的北湖,看桃花纷纷扬扬飘洒在城墙上,伴随着校园内的读书声,别有一番滋味。

好景不长,1957年7月,连续下了5天5夜大雨,县城地势低,大水很快冲进了县城、冲进了我们的学校。大家什么都顾不上带,纷纷外逃。大水过后,学校一片狼藉,教室也冲塌了。我们搬到了一所小学内,老师就站在大水冲刷后的操场上给大家上课。

学习机会难得,我珍惜每一分每一秒。那时候,我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改变贫困的现状,即使需要付出几十倍的努力。

回校路上饿晕

1960年,学校伙食为食堂制,每个月都要交纳粮食兑换成饭票,然后再上交一定的伙食费。交不起粮食就无法吃饭,那时候农村还是按工分分粮,工分少就分不到或者分很少的粮食。

学校规定学生一个月只能回家一次,下午6点放学。那时我家距离学校25公里,每到回家的日子,我都是连夜赶路,要走到天快亮才能到家。顾不上休息,我就拖着疲惫的身体到地里挖野菜,让母亲做成青菜团子(青菜与高粱面或红薯面混合制成)带到学校充饥。菜团子放久了上面会长毛,我不舍得扔掉,吃的时候将外边的一层白毛抠掉,再掰成小块,在开水里泡着吃。

实在没吃的,我就到城外挖野菜,回来后用开水烫着吃。有一次课间操,我饿极了,就躲在教室的墙角处偷偷吃野菜,没有热水,我就着凉水吃。为了读书,我从来没有抱怨过,也没有缺过一节课。

有一次,回学校的路上,饥寒交迫的我晕倒在路边。不知过了多久,被三个手提瓦罐的男孩叫醒,他们十几岁的样子,对我说:“大哥,你饿了吧?这罐子里是我们讨来的饭菜,你吃点吧。”

交谈中,他们得知我在县城读书,更加热情。三人争相把陶罐放到我手中,让我赶紧吃,说吃饱了就有劲儿读书了。望着他们稚嫩的脸庞,那一刻真是百般滋味涌上心头。

凑齐4元路费

我读高三时,家中二姐和妹妹相继生病,无钱医治,眼睁睁地看着她们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我多次要求辍学。倔强的父亲无论如何也不答应,坚持让我读书。无奈之下,我只好背着书包去了学校。

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我不负众望,考入了当时位于郑州西郊的河南医学院。

1961年8月的一天,我还在地里干农活,同村的人跑来喊我,说有我的信件。我飞快跑回村,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特别开心。

父母虽然不识字,但还是拿着我的通知书看了一遍又一遍。那时候能考上大学的人“凤毛麟角”。谁家能出个大学生,十里八乡都知道,是件光宗耀祖的事情。

去郑州需要步行50公里到民权,还要花4元路费。家人挑着南瓜去卖,终于凑齐了我的路费。高考为我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对我来说,高考不是结束,而是人生新的起点。

1961年10月6日,19岁的我背着一床破被子,穿着妈妈做的衣服和鞋子,挎着装有大学录取通知书的书包,信心满满地走进了医学院大门。1966年7月大学毕业后,我在部队待了20年,后来转业到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工作,直到退休。

(本报记者 燕亚男 整理)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