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远离诈骗 守好养老钱
3上一版  下一版4
 
父母遭遇养老诈骗 儿女忧心
版面导航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平顶山新闻网
新闻搜索:  
2022年7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父母遭遇养老诈骗 儿女忧心

新华社发 王鹏 作
 

□本报记者 李科学

辛苦忙碌几十年,到了退休颐养天年的年纪,却频频遭遇打着“养生”“治病”等幌子、令人防不胜防的养老诈骗。一些老年人过于轻信,听到对方的夸夸其谈、甜言蜜语就动了心,痛快地掏钱买下并没什么效用的东西。面对被洗脑的老人,儿女们很无奈,气愤、争吵,家庭嫌隙渐生。

“天上不会掉馅饼。”7月26日,市市场监管局广告监管科负责人表示,今年5月,该局成立了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办公室,在食品、保健品、医疗器械等领域着重打击针对老年人群体的违法营销涉老产品行为;同时,也在通过大力宣传提升老年人的安全消费意识,切实保护老年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两千多元换来几帖 “没啥效果”的膏药

70多岁的市民周大妈患有膝关节退行性病变,多走点路就疼痛难忍。为了治病,她试过不少“家传秘方”“奇效膏药”,也听别人的推荐从香港、泰国等地代购了膏药贴,钱没少花,却收效甚微。腿病成了她的心病。

一个多月前,周大妈来到市区矿工路上的一家药店,想购买一些治疗膝关节的药。店员推荐了几种,久病成医,周大妈都不太满意。出了药店门,几个看似在马路边乘凉的人问她是不是腿不好,周大妈随口应答之下,一名男子拿出些膏药贴,说有奇效,“亲戚才贴了一星期,就能走很远的路。”

周大妈还没反应过来,不远处又过来几个人,没说两句话,就开始抢购。“我买过这种膏药,可管用。用完咋也买不着了,没想到在这儿碰上了!”其中一个人很激动,还拿了好几盒。周大妈有点动心:这不正是自己需要的吗?正踌躇间,卖药人又不失时机地补了句“还有人要吗?就剩几帖了”。周大妈慌了,赶紧说自己也想买,就是没带钱,对方表示可以跟着去家里取。

“我当时也不知道咋就迷了,领着他们回家了。天热,还给他们洗了几个桃子。”随后,周大妈从家里拿出2200元钱,买了对方几帖膏药。“他们也没摘口罩,没吃桃子。事后想想,可能是怕摘了口罩以后被认出来。还有那些买药的,都是托儿吧。”

心疼花掉的钱,周大妈本着不浪费的原则把膏药贴上了。果然如儿女们所料,并没起什么作用,“走一点路,腿该疼还是疼”。

“母亲也是为了治病,不像有的老年人乱买东西,我们做儿女的也不好说啥。”周大妈的女儿陈女士说,她经常劝说老人不要轻信别人,但是人上了岁数,反应变得迟钝,思考能力、判断力都有所下降,很容易被骗。陈女士也很烦恼:会不会还有下次?又该怎么提防呢?

面对老人的不理智消费,儿女从担心到疲惫

最近,家住市区建设路西段的市民老梁每个月发了工资,老伴儿就得赶紧把他存折上的工资取出来,攒一段时间存个定期。要不然,这些钱就会变成“能治多种病症”的茶叶、“可以延年益寿”的羊奶粉、“能释放特殊能量”的烧水壶……

老梁退休后突然迷上了养生,每月几千元退休金买起保健品来毫不手软。他的小儿子梁先生说,哥哥在外地工作,自己和父母住得不远,平时有空就去看看,发现家里总会出现一些奇奇怪怪的保健品。“前不久,父亲又不知道从哪儿买了几盒茶叶,说是包治百病,降血压、降血脂,甚至能治癌。这明显不科学啊!”梁先生耐着性子和父亲解释,父亲压根儿不听,一意孤行。“他只认自己的理儿,只要和他意见相左,就是错的。”

“其实父亲一直很节约,衣服穿破了补补继续穿,买菜的塑料袋都攒起来装垃圾。可是为了买保健品,一下子花几千元钱也毫不手软,简直像被洗脑了。”梁先生说,父亲还曾把一些神神秘秘的人往家里带,有些只有一面之交,谈话间三句不离“产品”。接到推销电话,说不了几句,父亲就把详细住址报出来,让别人送到家里。这让梁先生十分焦虑,“怕他被骗钱,怕东西吃出问题,还担心家里的安全。”梁先生说,父亲曾说一种宣称有降压功能的保健品效果好,自行把降压药停了。家人发现后劝说无果,和父亲大吵一架,他才不情愿地重新吃起了药。

兄弟俩和母亲商议后无奈决定,每月父亲的工资一发到存折上,就由母亲及时取出。保健品动辄上千元,父亲拿不到大额现金,也就没办法买了。为此,父亲十分气愤,说家里人把他“当贼防”,没少和母亲吵架。有时母亲忘了,钱就被父亲取走,变成了各种保健品。

家里的气氛越来越紧张,充满着怀疑和不信任。终于,当父亲又一次和一批老年人出去“考察”,准备购买两万元的养生产品,还谋划着赚钱“宏图”时,哥哥从外地打来电话,让梁先生去父母家把房产证、存折以及值钱物品全部拿走藏好,以防父亲做出不可理喻的事。“最开始,我还挺心疼他的,怕他被人骗,提醒他不要轻信,可别人‘叔’长‘叔’短,几句迷魂汤灌下去,他就慷慨地掏钱了。”对父亲的这种痴迷,梁先生从心疼到绝望,如今只剩满心疲惫。

监管部门:着重打击违法营销涉老产品行为

市市场监管局广告监管科负责人表示,针对老年人的常用诈骗套路很多:用“免费旅游”“储值投资”“消费返利”等方式诱骗老年人预付高额费用;以“养老项目”为名,许诺还本付息或者其他投资回报等方式,诱骗老年人进行“投资”“理财”;以“文化艺术品”为幌子,通过无实物交割、承诺代销、约定回购等方式诱骗老年人“投资”;虚假宣传涉老“食品”“保健品”“神药偏方”等,制售伪劣商品;利用互联网、手机App等设下圈套,诱导老年人“消费”“投资”等;“网上交友”实则骗钱。平时不少老年人乐于参与的免费领鸡蛋、免费养生讲座、低价甚至“零付费”旅游团等,背后大都隐藏着陷阱。

市市场监管局成立的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办公室正在食品、保健品、医疗器械等领域着重打击针对老年人群体的违法营销涉老产品行为。该局发布了《打击整治养老诈骗提醒告诫书》,凡生产经营涉老食品、保健品、药品、医疗器械等产品的市场主体,均应取得相关部门的行政许可以及市场监管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亮照经营,明码标价,并落实商品售后和相关退货制度。不得假借专家义诊、公益讲座、免费体验、学术交流、会展销售等名义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虚假宣传涉老产品的功效,违法销售涉老食品、保健品、药品、医疗器械。各直销企业及其分支机构、直销员要规范直销行为,不得实施违规直销及传销保健食品;不得以保健食品为载体从事虚假宣传等。

老年人如何避开养老诈骗?这位负责人表示,老年人要多关注与自身相关的政策、新闻报道及反诈骗宣传,提高对诈骗伎俩的识别能力;警惕所谓的免费、低价活动以及“高回报”宣传;上网时不点击陌生链接,对陌生来电保持警惕,不要随便透露身份证、银行卡等个人信息。同时,老人要多和子女交流沟通,听取子女的意见;子女也要多关心老人,发现老人被骗后不要一味指责埋怨,要耐心开导,及时止损。一旦受骗,要注意留存证据,拨打12315热线或0375-2588168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举报,积极维权。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