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书香河南·记录
3上一版  下一版4
 
生命因创作而多彩
版面导航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平顶山新闻网
新闻搜索:  
2022年7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命因创作而多彩

王艳萍(左)在黄道镇王英沟村农家采风
 

□本报记者 孙书贤 文/图

阅读,是父母可以与孩子互动一生的一件事。对于郏县籍中国作协会员王艳萍来说,阅读和家人的爱使她走上了创作之路。通过童谣创作与外孙女丫丫的心灵对话,她走上了涅槃重生之路,生命也因拿起笔而焕发出绚丽的色彩。

7月16日上午,记者走进68岁的“童诗姥姥”王艳萍在郏县东坡路中段的家,听她与读者分享她与童谣、与郏县童谣的故事。

涅槃重生 走上创作之路

王艳萍是郏县原人事和劳动局退休职工。

2008年,挺过一场大手术摆脱死神阴影的王艳萍退休,在家照看外孙女丫丫。像所有姥姥一样,她陪外孙女读书、写字、弹琴、画画,成为退休看娃老人中的一员。

病痛的折磨让王艳萍的体力和记忆力大幅下降,她的情绪一度跌至谷底。而外孙女的陪伴,让她儿时自己姥姥陪着入睡时哼唱的童谣、与玩伴一起唱的儿歌如潮水般从记忆的闸门中涌出。在丈夫王光洲的鼓励下,她下定决心,拿起笔尝试创作。

王艳萍出生于一个书香之家,以书润家,是王家的家风。“我88岁的老父亲天天看书看报,雷打不动,即使生病住院,还让我们读书给他听。”王艳萍说,她的大舅去世后,留下了满满6箱读书笔记和日记。二舅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手不释卷,笔耕不辍。

受父辈的影响,书也成为王艳萍生命中的一部分。

“阅读是我一生最大的爱好。它给我带来无穷乐趣,也为我日后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王艳萍说,退休后的她在陪伴外孙女之余,有了大量的阅读时间。比如她十分喜欢古典名著《红楼梦》,几乎每三两年都要重温一遍。晚上只有看一会儿书,她才能正常入睡。

王艳萍真正走上童谣创作之路,始于与外孙女的一件事。有一天她给丫丫梳头,一直不喜欢梳头的丫丫噘着嘴,一脸不情愿。王艳萍就创作了一首儿歌:“丫丫不洗脸,丫丫不梳头,姥姥捂着鼻子走。丫丫洗了脸,丫丫梳了头,姥姥过来亲一口。”她把儿歌教给丫丫,丫丫有了很大的改变,每天起床后主动要求洗脸、梳头。

这让王艳萍有了小小的成就感。此后发现书店许多童书中的儿歌内容过于平淡、很少涉及日常生活后,她更坚定了创作童谣的想法。在女儿的支持下,她很快学会了使用电脑,并在网上开通了博客《丫丫的姥姥》,致力于儿歌的创作。

感悟生活 童谣滋润童心

之后几年,王艳萍迎来了自己的创作爆发期。她深入幼儿园观察采风,创作出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童谣,先后出版了《我家有个小丫丫》《快乐成长新童谣》《长翅膀的小榆钱》《唱儿歌》《念童谣》《花花世界》《动物朋友》《快乐农场》等10本童书,其中《我家有个小丫丫》出版社已是第三次再版印刷。

在《长翅膀的小榆钱》一书中,有一张丫丫跷着脚亲吻王艳萍的照片。隔辈的温情一下子感染了许多读者。

以童眼观察生活,以童身体验生活,以童心感悟生活,以童趣反映生活。王艳萍相信,“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是一位童书作家创作的首要条件,包括爱天地自然,爱动物植物。她用善良、质朴的笔触在童谣中呈现自然之美,并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对自我、对生命的诠释。

她在童谣《一家三口笑声扬》中写道:“爸妈手机放桌上,不玩微信不上网。爸爸妈妈讲故事,丫丫跳舞把歌唱。月亮奶奶也来听,坐在我家阳台上。”在童谣《蚂蚁和蜗牛》中,她写道:“小雨点,滴滴答,蜗牛地上慢慢爬。一只蚂蚁来回转,迷路不知家在哪。蜗牛见了微微笑,蚂蚁快点来我家。请到屋里歇歇脚,雨停带你找妈妈。”

郏县高铁站落成,王艳萍当即创作了《郏县有了高铁站》:“郏县有了高铁站,人们出行真方便。全家乘车去旅游,奶奶拍照做留念。妈举手机录视频,绿水青山装里面。爸爸笑,爷爷赞,眨眼到了天边边。”形象生动地表达出了高铁给人们带来的便捷美好生活。她去莲花山游玩,触景生情,创作了《莲花山上去放牛》:“莲花山下小妞妞,莲花山上去放牛。妞妞骑在牛背上,一本唐诗拿在手。红牛边走边吃草,妞妞读诗一首首。小红牛,乐悠悠,哞哞哞哞夸妞妞。”

2018年6月,王艳萍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由于作品贴近生话,朗朗上口,她创作的童谣入选了《新语文第一读本》《快乐儿歌》等20多种读本和儿童文学刊物,作品《欢迎你到郏县来》《郏县,我迷人的家乡》《廉政的官百姓最喜欢》被谱曲广为传唱。作家圣野先生赞誉她为“童诗姥姥”。

搜集民谣 整理本土文化

在郏县这片热土上,有无以计数的歌谣散落在民间。它朴素浑成、韵律和谐,反映了不同时期当地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场景,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王艳萍最早关注民间歌谣,还是在2008年。一天,她听到堂姐给几个月大的外孙女唱民谣:“月奶奶,明晃晃,开开后门洗衣裳。洗得净,浆得光,打发哥哥上学堂。”寥寥几句,农家生活的场景宛在眼前,王艳萍被惊醒了。从此,无论到哪儿,只要有老人在,她都会向他们询问民谣,认真记录,回家誊抄在本子上。

2012年,退休后的王光洲成了王艳萍的专属司机,拉着她跑遍了郏县的村村寨寨,专门搜集传统民谣。每到一处,二人除了认真做笔录外,还用录音、视频保留下珍贵的传唱资料。

在搜集民谣途中,王艳萍遇到了很多视民谣为珍宝的人。其中,88岁的杨秀枝让她深受触动。她先后5次去郏县茨芭镇许洼村拜访杨秀枝老人,每次老人都能讲很多民谣,算下来有70多首。杨秀枝拉着她的手说:“我这里的民谣终于有人来搜集整理了。我不信,老祖宗留下这么好的东西没人要。”

经过多年的努力,王艳萍先后编辑出版了《郏县民间歌谣选编》《郏县民间谜语选编》。其中,《郏县民间歌谣选编》获得了第五届河南省民间文艺金鼎奖。其中,劳动篇《一根扁担软溜溜》记录道:“一根扁担软溜溜,担着挑子下陈州。陈州有个蓝花碗。蓝花碗,大又圆,三担芝麻撒不到边,圆圈栽的杨柳树,当间骑马跑旱船。”在情歌篇里,有首情歌《人家疼妻俺疼郎》这样唱:“情哥跟俺隔道墙,顿顿吃饭他来望。吃个蚂蚱留条腿,吃个鸡蛋你吃黄。哥呀哥,郎呀郎,人家疼妻俺疼郎。”道出了多情女子对心上人的痴爱。

目前,王艳萍的又一部力作《王艳萍儿歌500首》已经由河南大学出版社编审,有望近期出版。

“这都是得益于读书,是阅读成就了我的作家梦。”王艳萍说。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