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副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悠悠制鼓情
纯情难忘
鲁山揽锅菜
版面导航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平顶山新闻网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2年7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悠悠制鼓情

 

◎郭明远(河南宝丰)

盛夏时节,去宝丰县赵庄镇大黄村拜访制鼓匠刘太。

踏进大黄村,便听到“咚咚咚”的鼓声从街巷里传来。“你听,刘太在定鼓音!”朋友说,“他家制鼓是祖传的,到他这辈儿,有历史记载的已五代了……”

循着鼓声,穿街过巷,我们来到了刘太家的小院。这是一家新农村小院,正房是坐北朝南五间两层的小楼,厢房是平房,院内是干净的水泥地。

阳光静静地洒在小院内,也照在两位老人饱经沧桑的脸庞上。屋檐前几盆不知名的花草,散发着油油的绿意。

70岁的刘太和爱人李巧正围在一面大鼓旁忙活着,身边摆着锯、刀、斧、锉等工具,以及牛皮、鼓板、鼓钉等材料。屋里屋外放着大大小小制好的鼓。

一阵寒暄后,刘太向我们讲述了制鼓的工艺。

刘太说,传统手工制鼓,工序几十道,做工很精细。

《制鼓歌》唱道:“蒙一皮,密钉钉,晴雨天,音不变。”其中说到几个主要工序:制鼓圈、制鼓皮、张鼓、定鼓音。

制鼓圈,又称制鼓腔。选材最好是家槐、桑树、榆树、桐树。将木板按需截段,打上墨线,锯成弓形,晒后,炕干,用自制牛皮胶,将一块块儿木板,粘成严丝合缝儿的鼓圈,就像木匠做家具一样。

“这是打水泥地面时,专为制鼓圈留的,方便在地面揳木夵,固定铁环,制鼓圈!”刘太指着院里直径约两米的圆形空地说。

制鼓皮,先要把鲜黄牛皮放冷石灰水中浸泡几天,捞出来,刮去皮表的毛、皮里的肉。刮牛皮是技巧活,手法轻了,刮不净;重了,又会把牛皮刮穿。牛皮的厚薄不一,也会影响鼓音。

说着,刘太拿出了一个专用的刮牛皮架子、一张锋利的刮刀,一张湿漉漉的牛皮进行演示。他把牛皮放在圆形木棍上,两手握住刮刀两头,不停翻转牛皮,前后左右推动刮刀。牛皮上的毛和肉被刮刀“噌噌”刮落。刮一会儿,他在一张油黑的庇刀布上,庇一下刮刀,继续刮。那娴熟的技艺,如庖丁解牛得心应手,潇洒自如。

定鼓音时,大小不同的鼓,选取制鼓架型号不同,都是先蒙鼓皮,再定鼓音。

蒙鼓皮时,在制鼓架上放两层木板,两层木板之间边缘放上木楔子。鼓腔放在顶层的木板上,把切成圆形的牛皮,蒙在鼓圈上端,牛皮四周打上孔,在孔眼穿上木棍(俗称穿杆),用绳子把穿杆固定在制鼓架下端。然后,用木棍摽子,把绳子一点点绷紧,把鼓皮撑展。

定鼓音是一个绝活,俗称“盘鼓”。鼓的大小不同,定鼓音的方法也不同。小型鼓定鼓音时,用铁锤敲击鼓面,待鼓皮松活了,用摽子将拴鼓皮绳子一点点绷紧,用铁锤把木楔子一点点往里面夯,继续往紧处绷,如此反复操作,试敲鼓音。制作大中型鼓定鼓音时,需要一人或两三个人,穿着平底布鞋,上到鼓面,用脚踩踏鼓面。过一会儿,人下来,上紧摽子,夯击木楔子,敲击鼓面。敲击试音后,不行,再上去,接着踩。反复几个小时下来,踩鼓人全身都是汗。踩鼓的功夫到家了,鼓面会更有张力;张力足,鼓音才会清脆浑厚,传得久远。这操作就像调音师在调节音律。

鼓音定好后,用鼓钉密密地钉,钉好鼓钉后,切去剩余的鼓皮,细细打磨后,钉上鼓环,把鼓圈周围涂上火红的漆。

“制一面坚固耐用、敲击时有铜器一样神韵的好鼓,每一个环节都要用心去做,不能有丝毫怠慢。”刘太说。

制鼓是一门技艺,也是十分耗费时间、体力、精力的活儿。通常,制一面直径1.5米的鼓,从选料、下料、到成品鼓,大约需要两个月。

…………

这一切,使我深深为这种精细工艺、精湛技艺所折服,为他们匠心制鼓的敬业精神所感动!

刘太16岁学制鼓。五十多年来,他精选材,细加工,精益求精,用心做鼓,传承发展着这一传统技艺。这些年,他家的鼓远销山东、湖北、北京、上海等省市。因制鼓,他家也过上了好日子。

2012年,他被认定为宝丰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19年,刘太被认定为平顶山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制鼓是我们的传家宝,我要把制鼓手艺好好传下去……”说着,刘太来到刚制好的鼓旁,拎起两把溜光、带着红绫布的鼓槌,“咚咚咚,咚咚咚”地擂了起来。

顿时,那声振林樾、催人奋进的鼓点声,在鼓槌下蹦出,激荡在我们心中,欢跳在农家小院,飘荡在乡村的上空……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