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城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寺沟新村小区有个“顺口溜爷爷”
示范区农综办助力夏粮丰收
及时接种疫苗,保障生命健康
首期30名军嫂免费学厨艺
看环卫工人秀出真本事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2年4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寺沟新村小区有个“顺口溜爷爷”

刘德银在家中创作顺口溜
 

□本报记者 李霞 文/图

在卫东区北环路街道寺沟社区寺沟新村小区,有位爱说“顺口溜”的老人,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事,经过他三言两语一加工,就变成了朗朗上口、诙谐幽默的顺口溜,他,就是众人口中的“顺口溜爷爷”——刘德银。

生活点滴 张口能“溜”

“在家忽闻门声响,晚报记者来采访。心里高兴喜若狂,赶紧张嘴把诗朗……”刘德银今年56岁,在平煤神马集团一矿工作。4月20日上午,记者刚敲开他家的房门,热情好客的他就一边让座一边“溜”起了顺口溜。

“防疫篇:窗外青山楼外楼,自家蜗居游一游,客厅厨房来回转,阳台卧室看一看……四月花开一烂漫,五月疫情马上散。”

“休闲篇:最美不过四月天,蜂飞蝶舞百花鲜。今日忙中偷点闲,平顶山坡转一圈。”记者注意到,他编写的顺口溜有的是直接用钢笔写在纸上,也有打印复印出来的,攒了厚厚一摞。

“我的顺口溜都很简单,都是根据日常生活点滴及身边的人和事编的。通俗易懂,大家一听就容易记住。”刘德银说。

“听他说话都是张口就来,一套一套的,好听好记又有意思。”刘德银的老邻居杨发旺说,他们小区今年冬天家家都安装了暖气,刘德银为此还专门做了首《幸福新时代》的顺口溜:“秋去冬来到冷天,室内供热似春天,窗前花蕊依旧开,五旬老汉笑开颜。”

“写诗”获奖 偶然结缘

“六十年风雨沧桑,六十年砥砺前行,六十年百炼成钢,你依旧屹立在平顶山脚下,守护着我们的港湾……”刘德银说,他喜欢上顺口溜,源于他5年前的一次获奖经历。当时正值他们一矿建矿六十周年,矿上举办庆祝建矿六十周年职工诗歌征文比赛,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写了这首名为《一矿赞歌》的顺口溜投稿,没想到它不仅在单位内部报纸上刊登了,刘德银还获得了200元的奖励。

“工友们都夸我写得好,还给我起了个‘诗人’的外号,我心里那个美呀……”刘德银说,当时他让老伴炸了盘花生米,自己坐在桌边一边喝着小酒,一边将那张刊登他作品的报纸看了一遍又一遍,咋看也看不够。从那时起,他便爱上了写顺口溜,并一直坚持到现在。

醉心其中 乐此不疲

自从喜欢上顺口溜后,刘德银平时便开始注意起了知识积累和素材收集,尤其是对周围的日常生活,他细致观察,遇到好人好事或者有警示意义的事,就会记到本子上,尝试着编成顺口溜。平时外出,他也喜欢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或一支笔,以便随时记下灵感。“有回外出,我正在本子上记东西,有人凑过来说:‘一看您就是个有学问的人。’我忙说不是不是,写着玩呢,我虽文化程度不高,其实当时心里还是挺美的!”

“前年夏天,我整理素材时太投入了,竟忘了锅里熬着小米粥,粥漫出来把燃气都浇灭了,幸亏老伴在家及时发现。去年7月,我炖上排骨去卧室编顺口溜,忽地闻到一股煳味,一看锅煳了……”刘德银说,他编写顺口溜时,往往一拿起纸笔,就什么都忘记了。平时创作时,由于太专心,时常忘记厨房内还烧着水或做着饭,有几次还差点出事。弄得现在家人不得不让他当起“甩手掌柜”,家务活极少让他插手。

“现在编顺口溜已经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天不写几句就像缺点什么一样,浑身不自在……”刘德银说,他会一直坚持下去的。

据寺沟社区居委会副主任满平介绍,刘德银不仅顺口溜编得好,还热心社区公益事业,前不久,作为大家评出的优秀楼栋长,他受到了社区的表彰。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