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老年生活·聚光灯
3上一版  下一版4
 
鹰城“老闺蜜”用陪伴书写感动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22年3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时光不老 我们不散
鹰城“老闺蜜”用陪伴书写感动

高鹤真(右)和胡红年轻时的合影
近日,高鹤真(左)和胡红在小区赏花
3月22日,曹秀芬(左)和郭三妮边吃糕点边聊天
 

□本报记者 李霞 文/图

电视剧《老闺蜜》的热播,让不少人想起了自己的好友。人生能遇三两知己尤为幸运,当时间悠悠转转地不停向前,那些携手相伴的友情更显得弥足珍贵。其实,老年人之间的友谊不仅是喝茶逛街、谈心下棋,更多的是关爱与陪伴。在我们身边,不少老年人都拥有一个或多个“老闺蜜”。3月22日、23日,记者聆听了她们之间的温馨故事。

从年少到两鬓白发 携手半个多世纪

闺蜜是谁?闺蜜是那个在你开心时陪着你一起大笑的人,在你伤心时陪着你难过的人,在你疯癫呆傻时陪着你犯二的人,在你被欺负时替你讨回公道的人……这是家住市区鹰城广场附近阳光花苑小区居民高鹤真对闺蜜的理解。

“三、二、一,茄子!”3月23日上午10点多,高鹤真家楼下,一树紫荆花开得正艳。高鹤真与相伴多年的“老闺蜜”胡红笑容灿烂,一起拍照。

高鹤真和胡红今年都66岁,两人小学时同校同届,初高中时同班同桌。上学期间,她们常常互相督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1974年高中毕业后,她们又一起到卫东区蒲城街道门楼张村,在同一个青年队,同一个宿舍,开始了一段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生活……后来,她俩成了好闺蜜,并一直延续至今。

“水中的鱼儿你自在地游,晚霞中的小河缓缓地淌,田野里的小羊你慢慢地跑,青青的禾苗在静静地长……”高鹤真轻轻地吟诵着当年写的诗歌《田野抒怀》。她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近些年,她与胡红经常回忆起以前的场景。“每每聊起往事,仿佛时间倒流,想起彼此曾经青涩的模样,欢声笑语历历在目。”

“我们俩还是同一年结的婚,同一年要的孩子,同一年有的孙子孙女。现在退休了没事,我俩经常约着一起到新城区、公园里拍照,一起去挖野菜。身体不舒服了,彼此互相看望帮助……”胡红说,她相信缘分,与高鹤真从小玩到成家立业,又玩到如今的两鬓白发,在一起相处得越久,越发现彼此如此投缘。这些年,她们退休后,更是有了大把的时间在一起互相安慰,分享心事。

“老闺蜜”不怕麻烦 最重关爱与陪伴

“她老伴儿瘫痪几年了,平时床前床后都是她伺候,隔三岔五不去看看,我实在放心不下!”3月22日上午8点多,家住新华区西市场街道辉光社区矿前小区、今年81岁的居民曹秀芬吃过早饭,蹒跚着向她的“老闺蜜”郭三妮家走去。

曹秀芬是漯河市舞阳县孟寨镇孟寨村人。郭三妮比她小5岁,是与孟寨村相邻的邢王村人。年轻时,曹秀芬在孟寨村小学任民办教师,郭三妮是邢王村的妇女队长。有一年,两人作为各村的“先进”,到县里开表彰会,继而相识。

“那时俺俩都还没结婚,县表彰会一共开了15天,我们同住一间屋子,俺俩又对脾气,总有说不完的话。”曹秀芬说,但她们结婚后,就很少联系了。直到5年前,因为她俩的老伴儿,两人才重新“热络”起来。

5年前,曹秀芬的老伴儿因病在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呼吸科住院,恰好郭三妮也陪着瘫痪的老伴儿在该科住院。当曹秀芬了解到,郭三妮是独自一人照顾老伴儿后,就主动上前帮她填表、缴费、送饭等,这让郭三妮很感动。

将心比心,3年前,曹秀芬的老伴儿去世了,郭三妮了解到独自租房居住的曹秀芬与自己同住一个小区,也尽自己所能帮助曹秀芬。曹秀芬的出租房内没有下水管道,每次用双缸洗衣机洗衣服时总得提水。郭三妮得知后,就将洗衣服的任务全包了。郭三妮在自家附近开了一小块菜地,总隔三岔五地给曹秀芬送点小白菜、菠菜……

“去年3月,俺老伴儿因败血症住院70天,她总是早上7点多坐公交车去医院,帮我写输血申请、拿药。有时,俺俩还得配合着,将老伴儿搀到轮椅或小推车上,一起推着他去做心电图或抽血等。”郭三妮说,曹秀芬只要有空,就来家里陪她聊天或帮忙。“平时有啥事想不开了,跟她唠唠,心情能好很多。老伴儿身体不好,一年住好几回院,每次住院都给曹秀芬添了不少麻烦。”

“俺俩关系好,互相帮忙是应该的,好姐妹就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曹秀芬认为,好姐妹之间不怕麻烦,“你来麻烦我,我去打扰你,一来一去,感情才会变得越来越好”。

辉光社区工作人员郑倩说,郭三妮的老伴儿瘫痪多年,家庭较为贫困,是社区重点照顾对象。曹秀芬虽搬来小区较晚,可社区工作人员平时或逢年过节到郭三妮家走访慰问时,总能见到曹秀芬在帮郭三妮忙这忙那。她们俩之间这种互相关爱的姐妹情谊让人感动。

结缘不分时间长短 时光不老不散场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不少老年人都表示自己有“老闺蜜”,有的是一两知己,也有的是五六人成群。好友相遇的缘由各不相同:有曾经的同学、同事,同住一小区的邻居,也有退休后老年大学里的伙伴,还有志愿服务团队里认识的好友等。不少老年人表示,不管因何相识,结缘时间长短,能成为“老闺蜜”,关键是彼此之间要对脾气、有话聊。

“2013年,我帮儿子带刚1岁的小孙女,她帮儿子带1岁多的小孙子,俺俩就是在小区楼下遛娃时认识的。”今年63岁的于淑珍是卫东区矿工路小学的退休教师。她说,因为带娃,她和邻居王女士成了“老闺蜜”。她俩都喜欢音乐,孙子孙女上小学后,她俩还一同报了市老年大学声乐班和一个葫芦丝演奏班。共同的爱好总让她们有说不完的话。

家住新华区西市场街道三七街社区三环佳苑小区、今年63岁的孙丽君是位文艺爱好者。自2013年加入我市“金韵红老年艺术团”后,她与团里的姐妹们成了“老闺蜜”。每天上午8点半到10点,只要天气条件允许,她们就相约去湛河公园排练,并经常到社区、养老院、山村小学等地进行义务演出。

孙丽君与团里的姐妹相处融洽,大家还经常约着一起去郊区游玩。谁家遇到难事了,大家也都会伸出援助之手。5年前,她与艺术团的几位好姐妹加入了平顶山市爱心歌友会,到平顶山火车站广场的爱心小屋当志愿者,为市民提供免费茶水、免费维修、免费打气等服务。孙丽君很庆幸自己遇到了这群志同道合、充满正能量的好姐妹。她想对“老闺蜜”们说:“时光不老,我们不散!愿我的好姐妹们都永远美丽、永远健康、永远快乐!”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