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副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消失的芦苇荡
凌霄花窗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2年2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消失的芦苇荡

 

◎陈延超(河南平顶山)

每次回到老家,我都会在大门外的高岗上停留片刻,俯视生长茂盛的杨树林,那里曾经是一片芦苇荡,脑海中总在追寻芦苇荡曾经碧波荡漾的样子,追忆那段难忘的岁月。

童年的岁月是在芦苇荡的陪伴下度过的,每年春季,当春风吹醒万物,芦苇也如雨后春笋般露出了尖尖的角,嫩绿的芽儿昂扬向上,如同精灵一般充满活力。风儿吹起,芦苇慢慢地伸开手脚,像刚会走路的孩童,忽闪着臂膀,仿佛在盼着自己快快长大。经过春雨的滋润,芦苇甩开臂膀已蹿出一米多,亭亭玉立的样子清秀大方,令人一见,怦然心动。

天热起来的时候,芦苇荡已是一片葳蕤。当夏日的第一缕阳光洒在芦苇荡上,芦苇上方清凉的空气与夏日暖光相触,眨眼间,一团团白色的云气在芦苇荡上弥漫开来,远远望去,云雾氤氲如同仙境。

清脆的鸟鸣打破了清晨的静谧,芦苇也仿佛一下子从梦中醒来,微风吹起,一个个轻轻晃动着身体,好像在揉着惺忪的睡眼伸懒腰。

中午时分的芦苇荡是一天中最热闹的,这也是我和伙伴们最开心的时刻。吃过午饭,我们一起涌进芦苇荡,蹚着浅浅的溪水,折上一根芦苇,用小刀截成几段,在上面钻几个小孔,简易的笛子就做成了。笛声清脆中透着悠扬,芦笛声、鸟鸣声、青蛙的呱呱声、孩子们的欢笑声,芦苇荡里仿佛在上演着一场交响音乐会。

芦苇由绿变黄时,苇干已经瓷实了,芦花也垂下头,深情地看着滋润自己成长的土地,仿佛不愿离开母亲的怀抱。

我家曾经承包过几年芦苇荡,芦苇用来编织苇席。

过了霜降就会收割,割回来的芦苇被打成捆,丈量铡好,细的部分用来烧火,粗的部分劈成芦苇篾片。母亲一般头一天晚上在苇篾片上洒水浸润,第二天早晨用石磙碾压。母亲站在石磙上,手拄五尺杆,双脚用力驱动石磙。开始时由于苇篾片厚,要费上一番力气,几次滚动下来,母亲笔直的身躯拱了起来,一只手抚摸着胸口,微微喘着气,额头已布满细密的汗珠。但她没停下,反而加快了速度,苇篾片在石磙的碾压下逐渐变得匀称,这时母亲松了口气,轻松地站在上面。我在旁边耐不住好奇心问:“刚才为啥不歇一下?”母亲告诉我:“那是关键的时候,就像上坡一样,不能掉链子,一旦松劲,反而要花上更大的力气。”那时的我似懂非懂。

苇篾片碾好后还得削掉上面的苇皮,然后才能编席。父亲蹲下身来,先选上几根苇篾摆好,手指如同纺线一样一掀一放,再用撬席刀子修整几下,席子的模样就出现了。编席时要特别小心,上面的扦子极易扎到手,但最难受的是腰。编席时基本上一直弯着腰,父亲每次编完站起时,腰都疼得需要搀扶才能起身,起来后还得原地站几分钟,发麻的腿才能恢复正常。那时一张苇席能卖十五元,是家里的一项重要收入,我们兄妹三人的学费也要从中支出。

现在,苇席渐渐被竹席取代,芦苇荡占的那片地被分到了各家各户,芦苇也被杨树取代。但每次走到那里,我还会想起曾经的那片美景,那段靠芦苇支撑生活的岁月也会在心中发酵、升温,湿润我的双眼。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