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副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弟弟的朋友圈
母亲的针线活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22年2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母亲的针线活

 

◎尹红岩(河南鲁山)

周末回老家,恰逢一位老人找母亲做小孩子穿的棉衣服。那人看了母亲先前做的棉衣,一个劲儿说衣服做得好看。于是,商定尺寸,选了布料和棉花,约下拿衣服的时间后便离开了。

待那人走后,我才留意到,一楼过道的一面墙上,用晾衣撑撑着挂了两排小孩子的棉衣服,有二十多件。大大小小,花花绿绿。有的是顾客定做的,有的是事先做好用来卖的。下面桌子上有几摞叠放整齐的布料。对面墙边支了一张大案板,是裁剪衣服用的。旁边摆放着一台蜜蜂牌缝纫机,从机身上的斑驳划痕,以及摩擦得起明发亮的部位,足以看出机器有些年头,而且现在还用。

母亲做的棉衣服是纯手工缝制的。布料是棉布,内芯里面装的是棉花。棉袄的扣子叫疙瘩扣,用细布绳绾成;扣鼻儿用细线缝制。棉衣有对襟开的,也有偏开的。棉裤的裤腿和脚套是连体的,在脚后跟的地方缀了两根布绳,穿上之后在脚踝处捆一下,小孩的脚来回踢腾时不会从脚套里面出来,特别暖和。

母亲说,她的针线活手艺是专门跟了师傅学过的。那时邻村一位裁缝师傅办培训班,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们就聚在一起学习。在那里,学了设计,学了裁剪,学了缝纫,学了各种针线技巧。当然,也不是谁想学就能学会的,一起学习的很多人半途而废了。在裁剪班,母亲学会了画、裁、剪、绣、缝等技能。

母亲手艺学成后,便和父亲商量,想尝试做布料经销的小生意,利用自己针线活手艺,顾客在咱家买布料,可以免费裁剪,缝制衣服只出加工费。

就这样,一辆架子车装载上父母的梦想启程了。每天天不亮起床,拉上装好的各种布料去赶会,听着鸡鸣,伴着星月。回来时,依然是星月相伴,犬吠声声。他们靠着自己的双脚,丈量着方圆几十里的村村寨寨,也积攒下人生的酸甜苦辣。

因为母亲会裁剪针线手艺,在同行中的确多了些许优势。顾客来买布料,母亲会帮助买料子的人准确算出需要多少布料,让他们不掏冤枉钱。有些人知道母亲会做衣服,让量了衣服的尺寸,交由母亲裁制。

我看过母亲裁衣料。将布料展开后,用尺子和划粉在上面凭空比比画画;然后在布料上勾勒出不同形状的线条;之后,随着剪刀和布料在母亲手里来回穿梭、翻转,一会儿工夫做衣服的衣片便剪好了。做衣服需要回到家里才能进行,因为缝纫机不能随架子车带着。

晚上赶会回来,收拾好家务,母亲会拿出剪好的布料,坐在缝纫机旁开始认真制作。有时候赶会的日子连续几天都有,母亲就会连着几个晚上熬夜赶制。每当半夜我迷迷糊糊从睡梦中醒来,总能听见缝纫机“嗒嗒嗒”的声音,看见母亲在灯下穿针引线的身影。我一直很纳闷,母亲就不困不累吗?当母亲把做好的衣服交到顾客手中时,他们会满意地夸上几句。这时,母亲的脸上就会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母亲没上过几年学,识字不多,可唯独做针线活心有灵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天赋吧。母亲做针线活的手艺好,也赢得了口碑,走出去总会有人夸上两句。现在想来,农村人不懂得什么精神,只知道凭着良心把活儿做好就行了。其实,这不就是当今我们所提倡的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吗?

后来,随着大量新潮衣服的批发流行,布料精致,款式新颖,而且价格还便宜,买布做衣服的人逐渐少了。父母也曾卖过批发来的各式成衣,但衣服款式更新太快,货物经常积压。母亲的针线手艺也派不上大用场,生意就不再做了。

闲下来的母亲便和其他农家妇女一样,操持着一家人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但她始终没有丢掉自己的针线活。时常有邻居和亲戚来找母亲帮忙做些针线活,母亲总是乐此不疲,凡有所求她都会应承下来。母亲总说,艺不压身,帮了别人咱的手艺也不会丢。

母亲做小孩棉衣服是前年的事。她打电话说在家闲着没事,时常有老乡找她做小孩子穿的棉衣服,想做一些棉衣棉裤拿来卖,不为赚钱,只为有个事干。我当时想,既然老人家有这个想法,不让她做她会一直惦念,不如让她做,若是没人买,也从此打消了这个念想。我不以为意,渐渐淡忘了,即便平时回家,也没过问太多。

谁知母亲却很当回事,和父亲一起拿出年轻时做生意的劲头。从外地批发了布料,买来棉花,支起案板,家里闲置多年的缝纫机重新启用,还在胡同口支了块广告牌,留了家里的电话。这一宣传,倒真有人找母亲做衣服。尺子,划粉,剪刀,缝纫机,针线……这些陪了母亲一辈子的物件又活了起来,灵动起来。

见母亲依然在专心做活。我就搬了把椅子坐在大门口装作看书,时不时瞥一瞥母亲。“咯吱、咯吱”剪布的声音就像是乐手弹奏的动人乐曲,“嗒嗒嗒”踩缝纫机的声音就像是战士冲锋的鼓点,那拿着针线的手在眼前婉转流连就像是在展示美丽的舞姿。

和小时候不一样的是,坐在缝纫机旁的母亲,多了一副老花镜,踩在踏板上的双脚也不似以前那么有力了。母亲右手按住正在缝制的布料,左手拉着布料前进。再熟悉不过的声音,再熟悉不过的动作,可几十年来,我竟没有一刻像现在这么仔细地欣赏过。

我忽然鼻子一酸,泪水模糊了双眼。母亲做针线活已有四十多年,如今七十多岁了,依然不舍得丢掉。我现在理解了,母亲不是怕针线手艺生疏,而是怕勤劳的双手变得笨拙,因为从小母亲就告诉我,勤劳的生活,才是让一家人幸福平安的生活。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