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文化艺术·看非遗
3上一版  下一版4
 
庞庄二簧戏:稀有剧种的辉煌与隐忧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21年12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庞庄二簧戏:稀有剧种的辉煌与隐忧

▲石胜兰(左)在辅导戏曲爱好者
◀张全发(右一)和石胜兰演唱《四郎探母》唱段
 

□本报记者 王春生 文/图

12月13日,在郏县茨芭镇庞庄村,不时有阵阵器乐声和高亢嘹亮的唱腔传出,让这个隆冬时节的村子透出异于其他村的热闹气象。

地处汝州、禹州交界一带的庞庄村有2000多人,是远近闻名的“戏窝子”。多年前,村里的二簧戏剧团就久负盛名。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乡村戏剧市场日趋萎缩,像其他众多乡村剧团一样,庞庄二簧戏也日渐凋敝。

2011年,庞庄二簧戏被省政府列入《河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并被当时的省文化厅(现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为稀有剧种进行保护。

走过辉煌时期的庞庄二簧戏现状如何?又会有怎样的明天?

爱上“二簧” 一唱就是60多年

12月13日上午10时许,记者一行赶到庞庄村时,几名二簧戏剧团的老演员正在村委会大院里试拉京胡、试敲班鼓。一番试音后,老演员张全发率先开唱《四郎探母》选段。

“未开言不由人泪流满面,尊一声贤公主细听我言,家住在山后火塘郡,火塘寨杨家有我家园。”尽管没有化妆和着戏装,但张全发表演中该有的动作和程式一个也没落下,时而站着,时而跪下,举手投足间颇见表演功力。

张全发今年已经78岁,一曲唱罢,仍气定神闲。他说,自小就喜欢戏曲,村里有二簧戏剧团,因为经常看戏,慢慢就会唱了。他感慨道:“16岁开始登台演唱二簧戏,这一唱就是60多年。”

60多年的演戏生涯中,张全发记忆最深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困难时期。他说,为能有口饭吃,村里的二簧戏剧团曾到信阳市光山县一带演出讨生活,“当时大家生活都很艰难,如果你唱得不好,没人会给你饭吃。”

尽管已年近80高龄,但张全发的记忆力很好,大段台词仍倒背如流。他现场表演了《打孟良》中杨四郎的一段念白,十几句台词一气呵成,语速极快。

“以前经常登台表演,没点真功夫会中?”他同时也表示,如今年龄大了,唱得没法跟原来比,“脸上皱纹多,妆都不好化。”

因戏结缘 戏曲架起友谊桥

在张全发的记忆里,他演出时有不少故事。

张全发说,庞庄村在汝河以北,汝河南边的宝丰县赵庄镇岳寨村喜欢写戏(请剧团唱戏)。上世纪70年代前后,农历十月十八是岳寨村的庙会日,这一天,岳寨村都会写戏,与邻村以唱戏分高下。但每次请其他剧团,岳寨村都比不过邻村的戏。为此,岳庄村领导专门到庞庄村,找到当时的村干部李新善,邀请庞庄二簧戏剧团在岳庄庙会时去演出。

到了庙会这一天,李新善领着庞庄村30多人的剧团来到岳寨村,上午一场戏下来,岳寨村这边人山人海,二簧戏在岳寨村一炮打响,庞庄二簧戏剧团成了汝河南岸众多乡镇中名头最响的戏剧团。岳寨人也一举在附近村庄中挣足了面子,之后每逢庙会,村里人的亲朋好友都会早早来看戏,连多年不走动的亲戚也开始来往起来。

岳寨人感谢二簧戏剧团,对剧团的人就像亲人般亲切,好吃的、好喝的都先给演员们拿出来,演员们演戏也格外卖力。刚开始写戏时,二簧戏剧团还收取一定费用,后来关系处好了,就义务唱戏。岳寨人要给钱,庞庄人就板起脸:是不想让来了还是咋的,坚决不要。岳寨人就给剧团送了一个大遮挡,上面写着“文艺之花盛开汝南,岳寨村赠”,这个遮挡成了两个村子友谊的象征。

后来,凡是庞庄村人在岳寨地界内拉沙、过桥坐船,岳寨人都不要钱。“二簧戏像一座友谊的桥梁,一直联结着两个村群众的心。”张全发开心地说。

兴盛时期 二簧戏闻名遐迩

多少年来,二簧戏如同庞庄村的一张名片,让这个原本普通的村子声名鹊起,也成为村魂,镌刻在每个村民心间。

“我们从小就是听着二簧戏长大的,村里都可热(喜欢)这戏。”庞庄村党支部书记石家臣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里的二簧戏剧团还经常演出。

石胜兰今年58岁,但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小很多。上世纪80年代末她和剧团里的演员们常在附近的许昌市襄城县一带演出,“一天连唱三场戏”,一演就是好几天。由于戏演得好,剧团里的人都不愿让她外嫁,后来她就嫁给了本村人。

石家臣说,村里的二簧戏源于清朝末年,最早是由村里的一名落第秀才引进组建的,上世纪30年代,庞庄村绅士张廷栋、张汉卿为剧团捐资购买了道具,并聘请人称“大头黑”的著名艺人作为剧团教师授戏,在旧折子戏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和创新,使庞庄村的二簧戏得到了很大发展。

在张全发看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庞庄村二簧戏剧团的全盛时期,演职人员一度超过40人,能够演出大型古装折子戏近50部,如《讨荆州》《黄鹤楼》《过巴州》《破洛阳》《四郎探母》《打焦赞》《辕门斩子》等。

“那时候村里的戏在全省都叫得响,有一年在白龟山水库建筑工地上演出,省里几十个剧团来比赛,咱村的戏硬是得了头奖。那段时间,咱庞庄二簧戏剧团多次代表县里去许昌和平顶山参加文艺汇演,还得过不少奖。”张全发自豪地说。

日渐式微 二簧戏亟待拯救

“二簧戏很雅,很多地方像京剧。”陪同记者一起采访的茨芭镇文化站站长李世旭说,庞庄二簧戏源于湖北的汉剧二簧戏。而二簧戏在明清时期颇为流行。乾隆年间著名的四大徽班兴于安徽安庆一带,以演唱徽调、昆曲为主,其中徽调是指拨子、二簧、吹腔、四平调。四大徽班当时就把二簧戏带进北京,到北京以后,二簧戏又吸取了其他剧种的优点,形成了京剧。

“二簧戏里的调门和京剧的调门一样。”张全发说,京剧里的调门有原板、慢板、飞板、慢皮、流水等,这些调门二簧戏里也都有。二簧戏的伴奏乐器二嗡就是京胡的前身,二者形制、大小、功用大体一样。

然而,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电视在乡村的大量普及,庞庄二簧戏的演出市场骤然萎缩。

石家臣说,二簧戏剧团的经费主要依靠群众捐款和村集体资助,随着村集体收入日益减少,剧团活动资金日趋紧张。如今,剧团的主要演员大都年事已高,村里年轻人又多外出打工,对剧团活动参与热情不高,二簧戏剧团的人才出现断档和流失。

“我们这些人都已经七八十岁了,现在最担心的是剧团没有年轻人接班,如果再不把村里的戏传下去,恐怕老二簧就要在我们这些人手里失传了。”张全发不无忧虑地说。

“我们会想方设法让庞庄二簧戏传承下去。”茨芭镇主抓文化的副主任科员孙鹏飞说,庞庄二簧戏此前被列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省罕有剧种,下一步还将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这一珍贵的民间文化资源进行抢救性保护。

12月13日,专程到庞庄村调研二簧戏的郏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李春艳表示,针对庞庄二簧戏人才青黄不接的现状,下一步将会根据相关政策进行扶持,以文化合作社的方式把庞庄村会唱二簧戏、懂伴奏的村民组织在一起经常排练,把庞庄二簧戏剧团打造成半专业化的演出团体,通过办培训班、送戏下乡等形式,让这一稀有剧种更好地发展传承下去。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