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城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晚报就像俺家的“教科书”
发放棉衣棉被 情暖困难群众
返乡开办服装厂带领乡亲奔富路
市希望工程“温暖冬天”活动启动
王金刚现身家乡小学冬运会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1年12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晚报就像俺家的“教科书”

梅天顺夫妇在看晚报
 

受访人:梅天顺 身份:退休职工 订报时间:27年

□本报记者 李霞 文/图

自从晚报1994年创刊以来,家住新华区西市场街道辉光社区矿前小区的居民梅天顺就与晚报结下了不解之缘。20多年来,每天阅读晚报早已成了他与家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你看这是啥?”“平顶山晚报。”“还中哩,今天表现不错。”12月9日上午9点多,冬日的暖阳透过阳台的窗户,洒在正在读报的梅天顺老两口身上。

梅天顺的老伴儿近几年患病全身瘫痪,甚至很多时候连话也说不成,当梅天顺偎依着老伴儿,用手指着《平顶山晚报》的报头,问她这几个字怎么念时,她却能大声清晰地读出来。

老两口的故事曾上晚报

“手术后她大脑受损,只记得以前熟悉的事了,偶尔高兴了还会说上一两句,以前她最爱看的就是《平顶山晚报》……”梅天顺说,他和老伴儿都是晚报的忠实读者,过去老伴儿身体好的时候,每天报纸一来,他俩抢着看。老伴儿看晚报还有个习惯,那就是碰到感兴趣的内容,爱剪下收藏起来。“光剪贴本就有二三十本,她不光自己看,还借给街坊邻居看,大家都很喜欢。”

梅天顺今年75岁,老伴儿杨逢华比他小2岁,老两口都是平煤神马集团四矿的退休职工。梅天顺说,他与老伴儿的故事,两次登在了晚报上。

第一次是2010年,退休后的他与老伴儿在家附近租了块地,精心打造成了自家的“小菜园”,乐享田园快乐好时光。晚报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第二次是2017年1月,老伴儿因脑动脉瘤突然破裂,手术后全身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在照料老伴儿的过程中,他写下了17本“康复日记”,记录他每天给老伴儿测体温、翻身、服药、按摩情况……2020年,晚报报道了他每天细致照顾老伴儿的温馨故事。

“晚报就像俺家的教科书,我们一家都能从中受益。”梅天顺说,晚报内容广泛,不仅有国家政策方针,也有身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家长里短。每天的晚报,他得至少花两个小时才能看完。

一年在晚报上发了40多篇稿

退休前梅天顺在单位工会工作,有一定的文字功底。看晚报时间长了,他便尝试着给晚报投稿。“第一次文章见报是在2006年,当时晚报有个‘银发族’栏目,有一回我带家人到郊区拾麦穗,感慨颇多,就写了篇散文送到报社,没想到3天后文章就登在晚报上了。”他说,这件事给了他很大的鼓励,给晚报写稿、投稿一度成了退休后他每天的主要任务。

“那些年老伴儿经常陪着我四处跑着找写作素材,回家后我就抽空写稿,最多的一年晚报发了我40多篇稿,我还曾受委托为栏目找话题……”梅天顺拿起茶几上放的一份12月8日的《平顶山晚报》让记者看,上面是一家银行的征文活动,梅天顺的文章获得三等奖。

“这几年要照顾老伴儿,文章写得少了。晚报上登的各种征文活动,我大多还是会参加。”梅天顺感慨地说,这么多年来晚报陪伴着他,让他的退休生活变得格外充实。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