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城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晚报成了我的良师益友
本周多冷风 气温有波动
城市留言板
工作人员进乡村宣传宪法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1年11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郝书亮:
晚报成了我的良师益友

◆受访人:郝书亮 ◆身份:退休职工 ◆订报时间:两年多
 

□本报记者 高红侠 文/图

郝书亮年轻时就爱读书、看报,退休后因忙于照顾老人和孙女,暂时放下了自己的爱好。如今,家中的老人已去世,孙女已长大成人,他重拾自己的爱好,开始读书、看报和写作,作品不时发表在《平顶山晚报》上。11月29日上午,郝书亮说:“晚报对我来说亦师亦友,一刻也不能分开。”在他的影响下,老伴儿也成了晚报的忠实读者。

工作之余坚持看晚报

今年75岁的郝书亮家住西苑路原市化肥厂家属院,是一名退休职工。郝书亮家的铁皮书柜里摆放着不少他喜欢看的书籍,茶几旁的一沓《平顶山晚报》码放得整整齐齐。

郝书亮的老家在叶县,1968年,有着高中文化的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成了一名海军战士。在部队里他积极上进,曾荣立一等功,荣获“先进军务工作者”等称号。1988年,他转业到原市化肥厂工作,先后在企业管理办公室、厂容处任职。“上班时,我最大的爱好是看报纸。”郝书亮说,当时他们单位效益还算不错,办公室订有《人民日报》《平顶山日报》《平顶山晚报》等报纸。每次忙完手头的工作,他便一头扎在办公室看报纸,这一坚持就是十几年,“我喜欢看晚报,它更贴近咱们老百姓的生活,报道的多是身边发生的人和事。”

爱好写作与晚报结缘

2001年,郝书亮退休后,孙女年龄尚小,儿子儿媳工作比较忙,再加上岳母、岳父和母亲年迈,他和老伴儿要照顾三位老人和一个孙女。几年后,三位老人相继离世。2008年,再次深造的儿子博士毕业后应聘到郑州一所大学,举家迁至郑州。为了解除儿子和儿媳的后顾之忧,2009年,他和老伴儿也搬到郑州和儿子一家居住。

儿子深知他们的爱好,为老两口订阅了当地的报纸和《读者文摘》《半月谈》等杂志。身居外地,虽然一家人聚在一起,但恋家的他总有一种失落感。每逢寒、暑假,他和老伴儿就回平小住。2019年,孙女考上大学,思乡心切的他们回到平顶山,有空时还常回叶县老家转转。

“虽然郑州距离平顶山不远,但这十年咱这儿发生了不小的变化。”郝书亮说,回平后,他迫不及待地订阅了一份《平顶山晚报》。每天吃过早饭,放下碗筷,他的第一件事就是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看报纸,一看就是几个小时。市区、国内、国际、副刊、周刊,他生怕错过任何一条新闻、一篇文章。每次看到感觉好的词句、段落、养生提示、政策性信息等,他都会抄写到笔记本上(上图)。“在部队时我就养成了记笔记的习惯,它让我受益匪浅”。

在读书、看报的同时,郝书亮重拾自己写作的爱好。去年,他写的散文《父亲的胡辣汤》《军嫂》等多次刊登在《平顶山晚报》上。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郝书亮兴奋不已,也增强了他继续创作的信心。

“通过晚报,我还了却了多年来的心愿。”郝书亮感叹道。他在部队的几年里,老领导张洪洲在工作和生活上对他照顾有加。他转业回平后由于工作忙,双方失去了联系。2019年回平后,他去青岛看望对方时才得知,老领导已于2018年去世,这件事在他的心里成了一个遗憾。2020年,晚报开设了“天堂信箱”栏目,为了表达自己对已故老领导的思念之情,他将思念化作文字寄到报社。经过记者和编辑的采访、修改,很快见报。

对于自己坚持订晚报的原因,郝书亮说,儿子和女儿也曾教他使用智能手机,但是他记忆力不太好,经常是“前边学后边忘”。“对我们老年人来说,晚报可随时随地翻阅,更方便、实用”。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