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5版:健康男女
3上一版  下一版4
 
早预防早诊断是治疗不孕的重要手段
辅导孩子作业 “虎妈”气出青光眼
孩子频繁眨眼、耸肩、清嗓子,当心抽动症
血压高的人更易患痴呆症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11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孩子频繁眨眼、耸肩、清嗓子,当心抽动症

资料图片
 

有些孩子频繁眨眼、耸肩、噘嘴,喉间时不时发出“咳咳”的清喉音,面对孩子的“小动作”,家长各种提醒都不奏效,甚至越提醒,情况越糟糕。

医生提醒,当孩子频繁出现上述“小动作”时,家长不妨留个心眼,孩子可能正受抽动症困扰。

抽动症表现形式多样

儿童抽动症,是一种多发性不自主运动和(或)伴有异常发音为特征的儿童慢性神经系统疾病,一般至少持续一年,发生率为4‰-6‰,多于5至7岁开始,其特征是存在多个运动抽搐和至少一个发声抽搐,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运动性抽搐可表现为眨眼、耸肩、噘嘴、做鬼脸、点头等,声带抽搐包括咳嗽、咕哝、嗅嗅和吱吱声。

这些症状可单一出现,也可混合出现,其中运动抽搐常早于语音抽搐。

此外,大多数抽动症患者将至少有一个额外的神经精神障碍,据统计,在接受临床护理的抽动症患者中,约85.7%的患者至少有一种合并精神障碍,57.7%的患者将有两种合并的精神障碍,其中最常见的是注意缺陷多动症(ADHD)或强迫症(OCD)。

抽搐通常在青春期早期达到最大严重程度,大多数抽动症患者的症状在青春期后期或成年早期可得到改善,表现为很轻微或几乎不明显的抽动,但仍有10%-20%的人继续有明显的症状。

抽动症的病因尚未明确,抽动症还可因紧张、焦虑、生气、惊吓、兴奋、疲劳、被人提醒、伴发感染等而加重症状。

抽动症易被忽略或误诊

由于抽动症的动作或发声往往难以自控,患儿可能会因不自主的抽动症状被同学嘲笑、奚落而产生自卑、性格孤僻,久而久之变得孤独,不愿与人接触,还有一些抽动症患儿因无法认真听课,学习成绩差,甚至因干扰课堂秩序而被迫退学,给儿童和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交活动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和心理创伤。

然而,由于很多家长或老师对抽动症的认识不够,他们常将孩子的这些行为表现误以为是调皮捣蛋,或误以为是其他疾病,如喉肌抽搐所致的干咳容易被误诊为是慢性咽炎、气管炎,频繁眨眼常被误以为是结膜炎,吸鼻子常被误以为是鼻炎等。

另外,当抽动症症状较轻时,有些患儿还可能会有一定的抑制能力而掩盖了其抽动的症状,使人不易觉察到其抽动的表现。家长平时在家时应多留意孩子的相关举动,如果怀疑孩子有上述多动症的表现时,应尽早带去医院检查,以明确诊断。

并非所有抽动症患者都需治疗

目前,对抽动症的治疗仍然是症状性的,并非所有的抽搐或抽动症患者都需要治疗,治疗与否主要取决于患者的抽搐或共患疾病对日常生活干扰程度的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和精神评估。

对大多数抽动症患者来说,治疗的目标主要是减少抽搐、改善或缓解抽搐共患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在治疗的过程中,多采用心理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等相结合的方式,注重治疗的个体化。

对于抽动症患儿的家长来说,家长的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可帮助孩子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孩子过长时间玩游戏、看电视等,每天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最好不超过半个小时,且不看过于激烈刺激的画面。

在家庭环境里,应避免直接用敏感语言提醒孩子的症状,不要过度关注孩子抽动的症状,以免给其增加精神压力,也不要因为孩子出现抽动的表现而去训斥他,注意语言要和蔼有耐心,多用表扬和鼓励的话语。家长也可以将孩子的情况告诉老师,让老师也能在学校时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同学可以多理解和帮助孩子。另外,在治疗期间应注意按时复诊,确保及时根据病情调整用药,提高治疗效果。 (翁淑贤)

 
3上一篇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