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记者节 新闻与你同行
3上一版  下一版4
 
传承近300年 寄托美好愿望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21年11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舞钢鱼灯花社舞:
传承近300年 寄托美好愿望

找子营村鱼灯花社舞表演时的情景 资料图片
◀王海彬手持鳌鱼灯
 

□记者 邢晓蕊 文/图

11月5日,在舞钢市铁山街道找子营村,82岁的王海彬手擎鱼灯,舞动身体,时而弯腰,时而跨步,如鱼儿游动嬉戏,看得人连连称赞。老人展示的鱼灯花社舞是村民自编自创的民间传统舞蹈,起于清朝,源自民间,已有近300年的历史。

鱼灯花社舞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命力,被誉为民间表演艺术中最精彩、最有地方风味、最生动感人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2008年5月22日,找子营村的鱼灯花社舞被列入第二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海彬成为非遗传承人。

不改初心:情系鱼灯70载

11月5日上午,记者一行刚到舞钢市铁山街道找子营村,王海彬便笑着迎上来。虽年过八旬,但他眼不花、耳不背,说起鱼灯花社舞,两眼泛光、滔滔不绝。

鱼灯花社舞表演是当地村民为庆祝丰收,歌颂盛世,拜年祈福,根据河中鱼儿嬉戏游闹的情景自编自创的舞蹈,俗称“玩社”。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以后,村民们开始着手准备,春节前后进行表演。

“这里面放的都是‘玩社’时用的鱼灯和铜器,这两年因为疫情只在村里给孩子们展示下,都没到外面演。”王海彬带记者一行走进鱼灯花社舞传习所,只见屋内挨墙放着4面大鼓,旁边放着数对铙、镲,几十盏色彩亮丽的鱼灯、演出服等堆放在桌子上、架子上,把不大的房间挤得满满当当。

王海彬说,他十一二岁就开始跟着老一辈人走乡串户舞鱼灯。以前‘玩社’很红火,舞者少则10人,多则30人,各持鱼灯,分排两队,人多时百十号人一块儿演,锣鼓喧天,阵势浩大,吸引十里八村的群众来观看。

王海彬介绍,鱼灯色泽鲜艳,鳌鱼灯呈黄色,其余鱼灯皆为大红色。鱼灯花社舞的伴奏乐器有大鼓、铙、镲等,表演时候用的鼓点曲多为“三百锤”。“从开始击鼓表演到结束,敲鼓的人整整击打300下,多一下少一下都不行。”王海彬说,这种鼓点气势恢宏、铿锵有力、激情奔放,特别适于团体舞蹈,也最能表现歌舞升平庆盛世、五谷丰登庆丰年的喜悦心情。另外,舞蹈队伍还能变出石榴花、八字形、莲花等阵形。

舞鱼灯不是件容易的事,一场舞下来,要个把小时,舞者汗流浃背,累得胳膊酸痛。村里通常从大年初五舞到正月十五,王海彬几乎每场必去。“舞灯的人都不图啥,主家给点果子等礼物,大家一分了之,图个高高兴兴。”年轻时,他常在队伍的前面持作为“社头”的“鳌鱼”舞蹈,舞姿活泼,表演灵动,给观众带去无数的欢笑声。

魅力不减:传承近300年

玩花灯、闹秧歌是春节、元宵期间华夏大地广为流传的民俗活动,鱼灯取的是“吉庆有余”的谐音。宋代辛弃疾写的《青玉案·元夕》中就有“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描写,描绘出了元宵之夜热闹的情景。

王海彬至今孑然一身,但对于鱼灯花社舞的热爱,从未改变。作为鱼灯花社舞的第10代传人,他不仅带领着鱼灯花社舞走上中央电视台2018年《传奇中国节》春晚现场直播节目,还在村里组建了“舞钢市鱼灯花社舞传习所”,每年传授村中的孩子和年轻人学习鱼灯花社舞表演技艺。

找子营村的鱼灯花社舞具体兴于何时,已无从考证。舞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董女士说,鱼灯花社舞系当地农民自编自创,靠口口相传得以传承。

“感恩戴德,吉庆有余,这就是鱼灯花社舞所要表达的意思。”王海彬兴致勃勃地讲述起了鱼灯花社舞的传说。那是清朝乾隆年间,找子营村将近一个冬天没有下雨,地裂禾枯,村民们吃水都成问题。当地一王氏先祖,召族人商议拜龙王,祈甘霖。就在去求雨的前一天晚上,王氏先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一个龙头鱼尾的神仙对他说:“我是东海龙王三太子,名字叫作鳌,龙王已知旱情,派我带着雨云前来,明天村民不用祈雨,自有甘霖降临。”说完便不见了。王姓先祖将信将疑,就在大家抬着祭品前往祈雨时,突然电闪雷鸣,大雨顷刻而至,村民欢呼雀跃。也从这年起,乾隆皇帝下令减轻农民赋税。王姓先祖满怀感恩之心,根据梦中鳌鱼的样子扎制出鱼灯,带着村民们绕水而舞,为感谢龙王的恩情,也为表达对盛世太平的感恩之心。后来,每遇旱洪灾害或逢年过节,找子营村村民便舞起鱼灯,跳起自编的舞蹈,一为祈雨求福,二为活跃节日气氛,增添喜庆欢乐。渐渐地,鱼灯花社舞便传承开来。

59岁的村民田春宇擅长扎制鱼灯,他拿着自己制作的鳌鱼灯说:“鱼灯用竹棍扎成骨架后,再用竹篾编鱼身,用细铁丝将鱼头、鱼身、鱼尾连接成型。编扎鱼身的时候要注意左右对称,不然鱼肚大小不均,就不好看了。”田春宇和妻子曹爱丽通常联手制作鱼灯,他扎好鱼灯的框架,妻子接手用彩色绸缎张其表面,再用彩纸或喷漆绘成鱼眼、嘴、鳞和尾,一天最多做两三盏鱼灯。

“鱼灯分为头、身、尾三节,这三节都是可以活动的。”田春宇说,鱼肚下固定一个大约1米长的木棒,表演者持棒起舞,鱼就会摇头摆尾,像在空中游动。

薪火相传:传统非遗放异彩

在王海彬、田春宇等人不遗余力的努力下,鱼灯花社舞也在与时俱进。过去鱼腹中制作有蜡台,晚上装上羊油蜡进行表演,现在安装的是电池和灯泡,表演更为方便;过去灯上糊的是彩纸,如今用彩绸扎制,看起来更具美感;鱼灯表演花样也在不断创新,他们曾别出心裁地设计出“千手鱼”“蝴蝶鱼”等样式,还准备设计“鲤鱼闹塘”等绝技表演,带给观众更美好的视觉享受。

在平顶山市历届的民间艺术表演大赛中,鱼灯花社舞频频获奖。2018年,鱼灯花社舞表演队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四套大年三十《传奇中国节》舞钢现场直播,把古老民间艺术传播到了四面八方。2020年,由平顶山市文旅局制作的《鱼灯花社舞》抖音视频获得“非遗过大年 乐享平顶山”平顶山市非遗微视频大赛一等奖。

如何将宝贵的非遗财富更好地传承下去?王海彬神色凝重地说:“俺们都老了,得赶紧培养一批年轻人才行。”让他焦心的是,如今的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直到年前才回家,他想在村里组建起鱼灯花社舞队的愿望也得等到快过年时才能实现。

让老人颇感欣慰的是,村民们都非常喜欢鱼灯花社舞,并以村里有这样的非遗项目而自豪。“小孩子也很喜欢,俺们有时候会特意做一些小鱼灯,让孩子们拿着玩。”田春宇说。

除创新鱼灯花社舞外,王海彬闲暇时都在教村里的孩子们学习鱼灯花社舞,在青少年心中撒播下传承的种子。如今,9岁的王磊磊、14岁的田佩佩等人都能像模像样地表演鱼灯花社舞了。

这些年,舞钢市文旅局、舞钢市非遗中心也在不遗余力地对鱼灯花社舞进行保护,并申请资金等支持、推动着鱼灯花社舞更好地传承下去。

11月4日,舞钢市非遗中心再次召开了鱼灯花社舞研讨会。“下一步,我们准备升级改造舞钢市鱼灯花社舞传习所,在找子营附近小学建立舞钢市鱼灯花社舞传承基地。”董女士说,他们还准备更新演奏器材、服装、鱼灯舞具等,邀请舞钢市舞蹈专家进行现场指导、授课,使鱼灯花社舞能与时代审美相衔接;准备建立舞钢市铁山街道找子营村鱼灯舞具制作基地,以供演出、培训时使用;准备录制鱼灯花社舞网络课堂或微视频,在互联网上予以推广。“我们还要举办鱼灯花社舞培训班,培养鱼灯花社舞表演和舞具扎制传承人20人,这样既可传承鱼灯的传统扎制技艺,又能用于练习和演出。”

听董女士讲述鱼灯花社舞传承推广的规划,王海彬的脸上浮现出笑容,眼中闪着兴奋的光芒。“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能丢,把鱼灯花社舞传承下去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