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你好,小康——我的故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借菇生财 开启“菌”俏好日子
借助电商 家乡冬桃卖全国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1年11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借菇生财 开启“菌”俏好日子

李俊刚在查看香菇长势
 

讲述人:叶县邓李乡邓李村李俊刚

□本报记者 朱碧琼 文/图

我今年46岁,做过记者,干过职业指导师,开过汽修店。如今,我很庆幸最终选择了回乡创业。 在外漂泊多年 终回故乡扎根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农家,在兄弟姊妹5人中排行老幺。上学时,我立志成为一名记者。因为我觉得记者一直“在路上”,可以遇到不同的人,听到不同的故事,看到不同的风景。1997年,从黄河科技学院新闻专业毕业后,我如愿成了郑州《经营消费报》的一员。

当时很多同学去南方发展,我也被高薪打动,1999年辞职后南下,成为深圳人才市场的一名职业指导师。幸运的是,在不懈努力下,我成功考取了职业指导师高级职称,还结识了与我相伴一生的爱人。

但正当我准备大干一场时,家中的一通电话打乱了我的步伐——60多岁的父亲得了癌症。我悲痛难抑,迅速辞职归乡,准备陪伴父亲走过生命的最后时光。其间,为父亲治病的同时,我和女友步入了婚姻殿堂,了却了父亲的一桩心愿。

送走父亲后,我手中存款只剩下几千元。当时家乡没有合适的发展机会,我决定继续出去闯荡。2006年,我去贵州跟同学学习汽修技术,渐渐上手,经济状况好转后,在当地买了门面房,开了汽修店,一干就是七八年。

有次回乡探亲,看到母亲羡慕别人儿孙绕膝的快乐,我很惭愧,因为离家太远、生意太忙,我回来的次数不算多。陪伴才是对家人最好的爱,那一刻,我决定回乡创业,守着母亲和孩子,不给未来留下遗憾。

一步一个脚印 取得种植真经

回乡创业做什么呢?我挖掘身边的优质资源,慎重考虑,最终选择了香菇种植。

妻子娘家在福建古田,种植食用菌多年,妻子的姑父、表弟都在做食用菌生意,能给我们提供技术支持和销售渠道。而且经过考察,我们本地种植食用菌的人较少,市场前景广阔。

2014年6月,我投入全部积蓄,开始搞基建。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难题接踵而至。例如,福建沿海比较湿润,而咱们这边冬天比较干燥,种植模式就不能照抄照搬,必须因地制宜。

投产后,我花费大量时间自学食用菌栽种技术,并多次外出观摩考察,驻马店泌阳、南阳西峡、我市鲁山等省内种植基地全部走了一遍,还跑到湖北随州学习。最终,我将随州和泌阳的种植模式相结合,摸索出了适合我们当地的新模式,生产出高品质、绿色无污染的香菇。

至今,我已陆续投入100余万元,发展大棚16座,高、中、低温菌棒20余万棒,实现全年不间断出菇,年收入100余万元,产品远销福建、广东、广西、湖北等地。

助力返乡创业 带动村民致富

2018年,我注册成立了柏霖众康种植合作社,除了香菇,还种植经济作物梨树、烟叶等。

在制作菌棒、配制菌种和采摘的农忙时节,合作社带动周边3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工资采取计件与计时相结合的方式,人均月收入两三千元。

此外,周边乡镇有20余人前来请教香菇种植技术。例如叶县廉村镇甘刘村此前是贫困村,该村准备搞香菇种植,专门派人前来学习,我毫无保留地手把手教,确保他们应知尽知。

下一步,我准备继续扩大种植规模,搞食品深加工,和村里、乡里一起创办返乡创业园,带领更多百姓致富。

如果乡邻愿意种植香菇,我可以提供技术、场地、设备、菌种,并负责销售,降低他们的投资门槛和风险,让大家的腰包一起鼓起来。如果家家户户都种植香菇,就能形成规模,从而打造特色产业名片,拓宽销路,为乡邻打造一个稳定的“取款机”。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