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你好,小康
3上一版  下一版4
 
深秋时节说丰年 听取鸭声一片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21年11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秋时节说丰年 听取鸭声一片

李利在鸭棚里捡鸭蛋
 

□本报记者 燕亚男 实习生 栗思佳 文/图

10月30日,走进湛河区曹镇乡五虎刘村村民李利的蛋鸭养殖基地,只见群鸭或水中嬉戏,或成排站在边上休憩,上千只鸭子“呱、呱、呱”的叫声此起彼伏,十分热闹。

“我们饲养的蛋鸭吃的是玉米、谷糠等混合饲料,鸭蛋个头大、品质好。”今年53岁的李利和丈夫张东民在鸭棚里一边捡鸭蛋一边笑着说,他们家的鸭蛋一直很畅销,供不应求。每天喂食、捡蛋等工作都是李利和家人亲力亲为,虽然很辛苦,但是看着这一只只活蹦乱跳的鸭子给自己带来的收益,她说不出地高兴。

创业之初遭挫折

“原来我在村子附近的造纸厂上班,厂子倒闭后也干过收鱼、卖鱼的买卖,但是不挣钱。”55岁的张东民说,经过一番考察,他们决定养鸭卖鸭蛋。

2001年前,李利和张东民利用当地水库附近荒滩地丰富的资源优势,东拼西凑借了几千块钱开启了他们的养殖创业梦。

“养鸭子很辛苦,白天夜里都很忙。”李利说,她和丈夫吃住在鸭棚,不仅要让鸭子吃得饱,还要让它们玩得好。

李利和张东民每天都早早起来捡鸭蛋、喂鸭子,然后清理鸭粪、打扫圈舍,等这些事情忙完了,一上午就过去了。李利说创业之初他们从鸭苗开始养殖,前半个月最难。因为小鸭喜欢聚堆,一会儿看不见,一群鸭就摞在一起了,很容易受伤。白天需要不停地把它们赶开,一刻都离不开人,半夜也要起来喂食。除此之外,还要抽时间四处收玉米。

养鸭可不是一门简单的学问。为了尽快掌握养鸭技术,张东民虚心向老养鸭户请教,学习防疫知识。经过不断钻研和实践,他渐渐掌握了养鸭的技巧和门道。

“什么滋味都尝过了,但最难的还是没有固定的客户群体。”李利说,第一年鸭子的产蛋率不错,却没有销路,最后好不容易找到了商贩,2角多就卖了,为此赔了近5000元。

但夫妻俩没有气馁,在养鸭的同时开始到处跑着找销售渠道,联系固定的客户群体。刚打开销路,又遇到了非典,亏损了近两万元。

“当时周边好几家养殖户都不干了,只有我们坚持了下来。东民说在哪儿跌倒就在哪儿爬起来,总会有挣钱的时候。”回想起创业历程,李利感慨万千。

就这样,夫妻俩咬牙坚持了下来,同时又养了1000多只鹅。那几年收入虽不算多,但日子一天一天好了起来。

靠诚信渐渐打开销路

多年来,李利和张东民一直买幼鸭来养,但幼鸭成长过程中病害较多,成活率难以控制。有一次他们买回来1000多只鸭苗,没想到3天后突然发病,一只只全死了。李利和张东民不想让别人看笑话,就趁着天黑把死鸭子一袋一袋背到地里埋了。夫妻俩特别难过,决定改变传统的养殖观念,不再养殖幼鸭,而是去我省周口、漯河及湖北等地大量收购成年鸭回来饲养,不仅缩短产蛋周期,而且保证了成活率。

“这几年下来,我们在鹤壁市、开封市尉氏县等地有了固定的大客户。周边县区和市区的不少顾客也会经常跑到我们家来买鸭蛋和鹅蛋。”李利说。

说话间,不时有顾客前来购买鸭蛋。专程从市区赶来的杨先生表示,这几年他们一直都在李利家买咸鸭蛋,不光是因为好吃、价格低,最主要的还是对方实在,讲信用。

李利说,她腌制的咸鸭蛋质量上受到大家的青睐,在数量上她也从不搞鬼,售价还保持低于当地市场价。

多年来,李利靠诚信赢得了市场和用户,靠养鸭走上了致富路,不仅给儿子买了一套房子,还买了车,手里有了积蓄,也带动了同村人加入养鸭队伍。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