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打捞职业教育的社会公信力
精准打击
儿子“发明”和父亲研究高度相似,有没有“学术拼爹”?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21年10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儿子“发明”和父亲研究高度相似,有没有“学术拼爹”?

 

文┃丁慧

拒绝学术界“拼爹”,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舞台还给青少年。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科院合肥研究院”)院长刘建国被曝利用自己和实验室团队的科研成果,供儿子获奖升学。

据澎湃新闻报道,2015年,刘建国之子刘某阳凭借发明“便携式雾霾污染气体快速识别和检测装置”获得多个省级、国家级奖项,并因此被合肥重点高中一六八中学录取。该发明在名称、工作原理、外观方面,均与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12年的一项科研成果高度一致。当时,刘建国任该所副所长,也是该科研成果所属项目的主要完成人。

2018年,就读于合肥一六八中学高一年级的刘某阳,再次凭借发明“酒驾安全激光快速筛查系统”,获得第33届全国青少年创新成果竞赛三等奖、2018年安徽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第十六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还获得了“重庆理工大学专项奖”和“中鸣科技专项奖”两项专项奖。

澎湃新闻报道显示,在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的“专利库”中,也有一项名为“激光酒驾道边在线检测系统”的专利,发明人第四位即为刘建国。此外,在2012年至2014年之间,刘建国发表了多篇关于激光检测酒精的论文。

有网友表示,这简直就是科技创新版本的“拼爹”。

当然,刘建国身为刘某阳的家长,又身处科研领域,在引导孩子学习上有天然的便利性,指导孩子学习科学技术也无可指摘。但刘某阳的“发明”在刘建国的“指导”下完成,这个“指导”的含义值得琢磨。直接把自己团队的科研成果“换汤不换药”写上孩子的名字,与对孩子的指导仅仅停留在“点拨”层面上,这是两码事。

如果刘建国利用科研便利,将自己团队的成果“换汤不换药”冠以孩子的名字,“喂”给孩子“发明”,从而使孩子达到升学的标准,那这不仅仅是对于自己原项目研究成员劳动的不尊重,也践踏了与其孩子参加同样比赛的参赛选手的努力。

毕竟,实质是大人参与的青少年竞赛,对于其他青少年参赛选手来说就是“降维打击”。

这件事之所以引发网友争议,是不少人对于学术界“大手拉小手”行为的警惕。此类事件已非个案。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举办的初衷是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质,推进科技教育事业的普及与发展。但如果家长暗中违规“助攻”,就已背离了大赛的初衷。近几年,多名曾参与此赛事的人士爆料称,参赛的部分科研项目存在造假,很多科研课题和实验难度已到达硕士、博士水平,不是忙于学业的小学生和中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

当这些人造“天才”在公共视野内层出不穷之时,恶劣影响深远,害的不仅仅是这些被“喂”科研成果的孩子,还有那些真正有志于学术的新生代后备军。

此事目前仍在调查,是非公道自有说法。无论如何,科研学术领域一定要坚决抵制“拼爹”游戏,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舞台还给青少年,让真正有志于学术的青少年能够更加放心地挥洒自己的才华。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