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文化艺术·大先生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一代文豪苏轼的从容旷达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21年10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代文豪苏轼的从容旷达

 

□本报记者 王春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一代大文豪苏轼留下的诸多诗词名句,千百年来不知让多少人感怀不已。如今,这位宋代大文豪的长眠之地郏县三苏园历经风雨沧桑,已成为一处独具魅力的旅游胜地,每年吸引无数游人前往拜谒观光。

他是一个乐天派

几遭贬谪仍笑对人生

三苏园位于郏县茨芭乡苏坟村东南的小峨眉山东麓,背靠嵩山余脉中顶莲花山,距郏县县城23公里。这里安葬着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辙(字子由,号颍滨遗老)兄弟二人的遗骨和其父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的衣冠。

10月18日,晚秋阳光下的三苏园游人稀疏,时有鸟鸣啁啾,更添几分静谧肃穆之意。偌大园区由三苏纪念馆、三苏祠、广庆寺、东坡碑林、苏轼中年布衣像、三苏陵园等组成。徜徉其间,伴随着园区讲解员的讲解,苏轼一生中乐天知命、人生旷达的形象如在眼前。

“苏轼是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葬于郏县的,距今已经900多年了。”同行的中国苏轼研究会理事、郏县苏轼研究会副会长刘继增说,如今郏县作为苏轼长眠之地,和其出生地四川眉山、成名地河南开封及宦游地、贬谪地密州、杭州、黄州、惠州、儋州等,成为18个主要纪念地之一。

苏轼一生在诗词文赋及书画方面俱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登峰造极,尤其诗词创作影响深远,其词冲破了“诗庄词媚”的藩篱,开豪放派先河。

在刘继增看来,苏轼一生经历坎坷,官宦生涯中曾遭遇了三次贬谪,相继被贬黄州、惠州,最远被贬至荒凉的儋州,但“任何困境逆境他都能从容面对、旷达处世,可以说是一个乐天知命的乐天派”。

三苏园三苏纪念馆里,展示着与苏轼有关的众多文史资料、图片、实物等,在看到苏轼词作《定风波》时,刘继增认为这首词最能体现苏轼从容旷达的人生处世哲学思想。“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等词句,能感受到苏轼抗击风雨、战胜苦难的随缘自适和乐观洒脱。

为纪念苏轼逝世900周年而建的东坡碑林,汇集了国内190多位著名书法家的作品,书写其著名诗文136篇,其中最具创意的是“大江东去碑园”。在这个园子里,100位书法家以风格迥异的书体书写的东坡先生的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形成了百家高歌大江东去的宏伟场面,洋洋大观,气势磅礴。碑廊四周的石碑上,启功、沈鹏、刘炳森、欧阳中石等书法大家的作品尽在其中。

与平顶山渊源深

写出相关诗作百余首

苏轼65年的人生经历中,受家庭影响,年少即饱读诗书,20岁考中进士,曾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任职,曾任礼部尚书等要职。

尽管遭遇过三次贬谪,大半生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但他的生活方式却很风雅,即使失意之时也能坚持创作,过出属于自己的诗意人生。

而他所生活的时代,也是文化巨匠辈出的时代,黄庭坚、米芾、秦观等诸多名家常常是他的座上宾。他每到一地,以文会友,饮酒作诗。杭州西湖泛舟,他写下了千古绝唱“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贬谪黄州,他游历赤壁,写出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

即使酩酊大醉,夜里醒来他仍会坚持读书,“披展至倦而寝”。有学者统计,他一生作诗流传于后世的有2700多首,史籍留存诗词共有474首。

刘继增任《苏东坡与平顶山》一书执行主编,他说,苏轼与平顶山渊源颇深,经考证,早在宋仁宗时期的1056年,苏轼和父亲、弟弟一起,过郏县、襄城县赴京赶考,次年,兄弟两人均金榜题名。三年后又再次离川赴京,途经叶县、郏县等地。

苏轼一生五次到过平顶山,鹰城大地几乎处处留有他的足迹,他也深爱着这方热土:在叶县,他了解到汉代叶县县令王乔升仙一事时,就写过相关诗作,有“王乔古仙子,时出观人寰”等诗句。和父亲一起凭吊昆阳之战古战场时,他写下《昆阳城赋》,其父写有《昆阳城》一诗。在郏县,他前往张良故里;在宝丰,到龙兴寺观吴画殿;在汝州登砚山赏武则天书法。

1084年正月至1085年六月,苏轼任汝州团练副使,时长一年半时间里,共创作出138首诗词、112篇文章,其中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和收入中学课本的《石钟山记》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是处青山可埋骨”

世人景仰大文豪

1102年,宋徽宗即位,远在海南的苏轼遇赦,他从儋州北归至常州。这年8月24日,一代大文豪苏轼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病逝于常州。

苏轼在给弟弟苏辙的信中写道:“即死,葬我嵩山下。”究竟将苏轼葬于嵩山何处,苏辙文章中记载:“盘桓卜吉,默相其风土”,最后把墓地选定在小峨眉山下的箕形山坳里。1103年闰六月,苏轼的三个儿子扶柩迁葬于郏县钧台乡上瑞里,今郏县苏坟村。

苏轼与弟弟苏辙一生患难与共,手足情深。1112年苏辙卒,其子将其葬于此地。200余年后的1350年,郏县县尹杨允置苏洵衣冠冢于此。

对于苏轼兄弟葬郏,刘继增说,早在苏洵携子赴京赶考时就曾写过诗篇,内有“经行天下爱嵩岳,遂欲买地居妻孥”、“今君南去已足老,行看嵩少当吾庐”的意愿。苏轼也有诗句“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如今的三苏陵园翠柏掩映,门两边一副楹联:一门三学士如天如日如月,四海五大家无左无右无前,昭示了后人对三苏的极高评价。

三苏陵园内三座坟冢由东北向西南一字排开,东北为苏轼墓,中间为苏洵衣冠冢,西南为苏辙墓。陵园内遍植柏树,参天蔽日,树干均向西南方倾斜,传说是三苏品德感动草木,草木皆随其心意所向,遥望其家乡四川眉山,数百年来被人们称为“思乡柏”。

苏轼去世900余年来,深为历代人士所景仰。他所生活的时代,被誉为“东方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神奇时代,宋人“风雅处处是平常”的生活方式和极简美学,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近代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称是“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变,造极于赵宋之世”。

林语堂在所著的《苏东坡传》中写道:“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东坡的全貌。”法国《世界报》曾经评选过1001-2000年间12位世界“千年英雄”,亚洲唯一入选的人物就是苏东坡,“他有一个自由的灵魂”。

一代大文豪埋骨郏县,也为我市和郏县增添了文化上的厚重。多年来,三苏园及苏轼墓数次修葺,已成为我市外八景之首和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我市多次举办全国苏轼学术研讨会等活动,苏轼长眠之地引得国内外人士广泛关注,影响深远。

正如林语堂为苏轼写过的传记中所述:“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