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用“天下无骗”为老人护航
给科研仪器“上保险”
美化杀人嫌犯是对法治的戕害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21年10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美化杀人嫌犯是对法治的戕害

 

公众要学会尊重事实,相信司法程序以看得见的方式还原事实真相,接受司法认定的事实,而不能靠固有的习惯认知扭曲事实,以内心的朴素道德给一个事件定性。

文┃雨来

这几天,福建莆田秀屿区的一起杀人案备受舆论关注,究其原因,在于事发伊始,一些网友的拼凑性信息和媒体初介入的局部性报道,给公众留下一种印象:犯罪嫌疑人欧某中在自家住宅地拆旧建新,但屡遭邻居阻挠,他向当地政府及全国知名媒体多次反映,但至今无果,一家人被迫栖身于铁皮房长达五六年,此次恶性事件实乃嫌疑人忍无可忍,不得已而为之。

还有网友以欧某中曾下海救人,也救过搁浅海豚为例,力证欧某中是个好人、老实人,实乃老实人易被人欺,舆论应为之鼓与呼,为之请命。

一个刑案的因果链条,应起始并终止于合理的时间区间,即使受害人有过错,也只能追究发生在此区间内的过错,如果追根溯源,将很多与刑案并无直接相关的事件纳入进来,就会无限拉长因果链条,将事件复杂化。

因此,此事的因果链条只是一场邻里纠纷升级的凶案,具体而言,是欧某中家的棚顶铁皮被风吹至被害人家菜地,双方因此发生口角进而冲突升级。凶案造成两人死亡,三人受伤,其中一名伤者还是10岁的孩子,嫌疑人欧某中无论如何也不能被原谅。

但是,舆论不但要原谅他,还企图将他美化成一个不畏欺凌,寻求公权无门遂通过私力救济,具有反抗精神的“民间英雄”。这几乎是张扣扣的翻版。

公众秉持这种朴素、原始的道德情感,说明我国法治建设任重道远。法治建设的成果,不仅表现为政府守法、司法机关严格执法,还表现为民众知法、依法,整体法律素质不断提升。

公众对一件事发表看法,乃至形成舆论,应该有一个“事实-价值”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先搞明白事情真相,然后再发表看法。但在现实中,不少人习惯以固有的认知先入为主,对事件本身的了解不深入、不认真,形成似是而非的认识,进而用固有的习惯认知输出观点。

张扣扣事件,舆论已栽倒了一次。司法机关当初认定的事实,在张扣扣案发后经更高级别司法机关调查,依然认定无误。然而,张家固执己见,无视邻居王家混得最好的也无非是镇政府办公室主任,根本无力扭转司法方向,也无力左右街坊邻居作证的自由,这是他们认知的悲哀。遗憾的是,不少人无视司法认定的事实,唯心地塑造张扣扣反抗欺凌、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形象。这种认知形成舆论,无疑戕害了公平正义和公共利益。

公众为什么会有这种认知?是因为他们有意无意将社会中极少数的不公事件,或将平时遇到的行政部门懒政、不作为也视为不公,不断强化这种不公认知,并将这种认知扩大到一般事件。

就莆田这起事件而言,据媒体最新报道,嫌疑人旧宅新建涉及三家邻居利益,且三家均是利益受损一方,经村干部多次调解达成协议后,其中一个协议因欧某中自己违反,另两个协议因欧某中之妻反对而陷入僵局。

农村的土地纠纷,不少涉及历史遗留问题。而协调纠纷,又非常考验村干部的能力,因为不少农民认死理,反反复复,最终只好悬而不决。

但是,就一个刑案而言,这些事实充其量只是一个背景,并非案中的事实。公众要明确区分背景事实与刑案事实,背景谁是谁非不能影响刑案事实,不能将背景事实带入刑案,为嫌疑人的行为寻找合理性。

当然,基层政府也会存在一些不作为的现象,但公众对懒政的讨伐,与对一个刑案的评价,是两码事,前者并不能消解后者的非正义性。法治社会,一个人不能通过杀人实现正义。公众要学会尊重事实,相信司法程序以看得见的方式还原事实真相,接受司法认定的事实,而不能靠固有的习惯认知扭曲事实,以内心的朴素道德给一个事件定性。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