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你好,小康——家庭故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开办网店 名优特产销全国
做吨包袋 带动村民齐致富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21年10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做吨包袋 带动村民齐致富

闫军晓在制作吨包袋
 

□本报记者 胡耀华 文/图

10月11日,鲁山县磙子营乡平庄村一吨包袋加工厂内,传出“哒哒哒”的缝纫机声,20多名工人有条不紊地制作吨包袋。

“大家不要急,做工一定要细,该休息就休息,不能太累。”厂房内,43岁的负责人闫军晓与工人们一起坐下干活,时而提醒着身边的工人。身旁货架上,一摞摞针脚细密、做工仔细的吨包袋整齐地码放着。

“别看这东西不起眼,俺们可全靠这赚钱哩。”见记者好奇,旁边的工人笑着说。

不甘贫困出外打工

“想想以前,看看现在,真是在天上过哩。”回想近年来的幸福日子,闫军晓感慨多多。

儿时的闫军晓尝尽了酸甜苦辣。因为穷,闫军晓初中没上完回了家,从此开始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生活。

闫军晓很能吃苦,为改变贫困家庭面貌,辍学后,她就学别人种植蔬菜,然后到附近村镇上卖。那时候没有交通工具,数公里远的路程,只能挎着篮子来来回回,经常累得满头大汗,但她硬是咬牙坚持着。然而一年下来,力没少出,家中仍然缺吃少穿。

1996年,闫军晓经人介绍来到了深圳一家电子厂,当时工资一个月196元,一天工作8个小时,加班另给钱,闫军晓在此一干就是数年。后来随着年龄增长,闫军晓嫁给了邻村的杨铁聚。由于丈夫家也不富裕,结婚后,闫军晓再次到电子厂打工。

闫军晓很有上进心,在干好自己工作的同时,不断钻研其他业务,借此掌握更多的技术、技巧。2003年,闫军晓所在的电子厂搬迁到了东莞,闫军晓便跟着到了东莞,并靠着勤劳、毅力和智慧,从一名普工做到了生产主管,薪水也涨到了后来的上万元。

闫军晓丈夫曾经在外做摩托车修理,后跟妻子到东莞工作。然而时间不长,因受不了“上班”约束,独自做起了饭店生意。

也是靠着打工,闫军晓家逐渐改变了穷困面貌。2007年,手头宽裕的她和丈夫一合计,回家拆了旧房盖了新平房,又购买了摩托车,增添了家具,生活上得到了极大改善。

然而,正当夫妻俩拼劲儿赚钱时,2016年,闫军晓年迈的公公突然因病住院,花费了不少。2017年3月,闫军晓辞职回到了农村。 闫军晓夫妻一边伺候着老人,一边寻觅着在家创业的门路。

自主创业制作吨包袋

2018年3月,经多次考察后,她果断选择了吨包袋加工行业。

吨包袋也叫集装袋,别人提供原料,自己进行加工,成本低,风险小,还能带村民一起致富,闫军晓决定从事这个行业。

为掌握加工技巧,闫军晓先是到洛阳一家吨包袋厂进行了近一个月的系统学习,又到南阳一家吨包袋厂进行了考察。2018年6月,在村“两委”的帮助下,闫军晓的吨包袋加工厂终于建成了。

“别看规模不大,我们每天都有100元左右的收入呢。”正在厂内加工吨包袋的郭书娟笑着说,她从建厂干到了现在,离家也近,既挣到了钱又照看了家。

与郭书娟同时到该厂并一直干到现在的还有张蕊、范花枝、杨艳峰等人。“她们都是我的好姐妹,没有她们的支持,也没有我的今天。”闫军晓感激地说。

闫军晓性格耿直、做事认真,工作中更是宁可自己不赚钱,也从不亏欠工人,由此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工人也由当初的几个人增加到了现在的20多人。

产品卖得好,收入自然高了。在闫军晓和丈夫努力下,两年前,闫军晓购买了一辆送货汽车。前不久,闫军晓家又花10余万元购买了一辆轿车。

“现在规模还小,下一步打算扩大生产,自己赚钱的同时,让村上更多的兄弟姐妹不出家门跟着有钱挣。”谈起未来,闫军晓笑着说。

“她的想法很好,也很有干事和创新能力,为我们村的脱贫工作没少出力。”平庄村党支部书记姬军营说。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