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文化艺术·涨姿势
3上一版  下一版4
 
“孔子游叶”故事多 流风余韵兴后人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21年9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孔子游叶”故事多 流风余韵兴后人

符春绿老人讲述愤乐亭的由来
叶县文庙,叶县城区内现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落之一
沙河渡口
 

□本报记者 燕亚男 文/图

孔子一生办学、传授思想及学说,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周游列国。叶县地处中原,古属楚地,南北交汇,兵家必争,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2500年前就吸引了孔子在此盘桓、游历,一句“近者悦,远者来”,从《论语》中传诵出来。如今,叶县泥车(溺车)、妆头、銮场李等村庄,晒书台、观月阁、荷蓧丈人墓、叶公问政石碑、圣人阁等遗址见证着“孔子游叶”的足迹,夯实了叶县的厚土文明,播撒了浓厚的文化种子,丰富了人们的精神家园。

孔子文化影响深远

9月17日,在叶县盐城路盐城商场家属院,记者见到了曾在叶县文化馆做文物考古工作、今年85岁的“孔子游叶”非遗传承人符春绿老人。

1973年,符春绿在翻阅《论语》时发现,春秋时期,孔子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与弟子周游列国14年,曾经过叶县,留下了许多“孔子游叶”的故事。于是,他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追寻孔子足迹。符春绿到叶县邓李乡的泥车村和妆头村,听村子老人讲述孔子的故事。如孔子自陈蔡进入楚地前往叶邑,渡过沙河时,突遇滂沱大雨,孔子一行衣服、书简尽被淋湿,车轮深陷泥沙中,无法前行。百姓相助,冒雨把车推出。后人为纪念孔子,在此建村,名曰溺车,又名泥车村。孔子和弟子由泥车村南行至妆头村精疲力竭,便在这里休整、盥洗,晾晒书简,晚上留宿此地,次日重整装束,挽好头发,继续南行。“妆头村”由此得名,孔子下榻的阁楼被称为“圣人阁”。

“我在走访过程中目睹了现存的关于孔子的文化遗迹和人文景观,探寻了孔子在叶县的所言、所作、所为,感受到了叶县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厚重。”符春绿说,他发现“孔子游叶”的这些故事在《史记》《孔子世家》《论语》《叶县志》等史书典籍中也有所记载。比如《孔子项橐相问书》即孔子拜师于项橐的故事发生在銮场李村,其在《三字经》里有言:“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后来便有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两小儿辩日”及成语童叟无欺、卧虎藏龙、后生可畏、君子之约等,体现了孔子求学、好学的为学精神。

“孔子曾两次过叶,一次是在由卫国前往陈国的途中,由北向东南方向;一次是由楚国至卫国的途中,经由今天的旧县、田庄、遵化店等地,一路向北。他一路游历,一路传播自己的思想、学说及政治主张。”符春绿说,虽然“孔子游叶”已成为遥远的过去,但孔子的仁爱、孝道、诚信等思想却影响了一辈又一辈。为此,他精心整理“孔子游叶”的故事及其他跟叶县有关的民间故事,出版了《叶县人文历史钩沉》《中原方言撷英》《孔子游叶》等书。

孔子和叶公问政

符春绿说:“在‘孔子游叶’的诸多故事中,最有政治意义的就是《论语》中对‘叶公问政’的记载。提到这个故事,就不得不说一下叶县文庙的愤乐亭。”

叶县文庙位于叶县县城中心街南侧(古县城的东南隅),始建于金代正大三年(公元1226年),总占地面积29494平方米,是叶县城区内现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落之一。2000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愤乐亭就在文庙内,重檐八角攒尖结构,亭子的每条垂脊上均有一仙人呈坐姿,高举右手,形象生动。八根小八角檐柱,为防雨水侵蚀,采用青石质,亭内四根金柱为木质。整座亭子造型呈半开的伞状,工艺独特,十分罕见。北侧檐柱镌刻着清道光年间书法家万钰手书楹联一副:“采芹采藻多士幸游来当思此地何地;忘食忘忧诸生窃向往须学圣人为人。”

公元前489年,孔子带着徒弟风尘仆仆“自蔡入叶”,见到了叶公(原姓沈,名诸梁,楚国贵族)。叶公向孔子请教治国之道,对此,孔子说出“近者悦、远者来”(见《论语·子路》),这一为政思想叶公很赞同。双方还讨论了法治和伦理问题,如叶公举了“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的案例,孔子发表了不同看法,说:“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见《论语·子路》),体现了两人治国理念的不同。

也许通过这次探讨,叶公发现和孔子的思想观点有分歧,便向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子路却没有回答。孔子知道后很失望,埋怨子路没有把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生活状态告诉叶公。

“愤乐亭就是为纪念此事而建的,取意于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一语中‘愤、乐’二字。”符春绿说,原来亭子西南有口古井,井口为二石四眼,名曰“四眼井”,又名圣井。传说春秋时期孔子到叶邑拜访叶公后,北回卫国时曾在此饮水。“小时候我经常在这里玩耍,后来村民在井上盖上了房子,再也看不到了。”

叶县文庙博物馆馆长孙改生说:“文庙,又称孔庙、文宣王庙,是祭祀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及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场所。现存建筑有愤乐亭、大成殿、文昌阁。大成殿是供奉孔子、四圣及十二哲的场所,近期院内还在修整,预计十一前后就能开放。”

“子路问津”妇孺皆知

从文庙出来,沿着一条宽敞的乡间柏油路来到叶县盐都街道问村,道路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村子里不少院门外正晒着金黄色的玉米,老人们扯着小凳坐在院门口聊天。“子路问津”的故事就源自这里,村里妇孺皆知。

村里老人说,现在村里只留下一座又小又破的火神庙,据说是孔子从这里经过时建的。原来,庙前有两个雕刻得惟妙惟肖的小狮子,其中一个已不知踪迹,另一个面目全非。

《史记》记载,孔子率众弟子离开叶邑准备前往蔡国,途中从隐士长沮、桀溺所耕之处路过,便让子路访问寻渡水之处。子路先问长沮,长沮不答,却反问车中执辔(pèi)的人是谁。得知是孔子后,暗讽孔子以圣人之道为天下人君指导迷津,自己却不知津在何处。子路又问桀溺,桀溺也不答,反问子路是谁。并劝说子路乱世难以改变,与其跟着孔子,不如像自己一样避世而居。二人始终没有告知渡水之处。孔子对问路不成却遭暗讽的结果怅然失意,最终发出了“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叹息。清同治《叶县志·人物志》记载:“长沮、桀溺皆叶人。隐忧避世,耦耕于黄成山下。”

于是,孔子一行人只好选择从河流平缓处小心翼翼地过河。据说过河时突然起了一阵风,把他们所带的书简打湿了,他们到对岸后便在一块大石头上晾晒,那块大石头便被后人称为“晒书台”,如今被搁置在张村的黑龙庙内。

后来人们为纪念孔子带领弟子们在此打听渡口,便在河边立一石碑,上写5个大字:子路问津处,并把河边的村子改名叫问村。1958年,石碑被砸毁。1984年,符春绿搞文物普查时,在沙河东岸、十里铺北的河堤上,曾找到一通石碑,上书“周隐者长沮桀溺之墓”。

孔子渡过沙河,一路向北,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带着无人问津的惆怅走了。“孔子游叶”已有2500年历史,但是他的思想和智慧依然照耀着这片土地,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在渐行渐远的岁月中,慢慢地品味与领悟孔子的儒家思想。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