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老年生活•聚光灯
3上一版  下一版4
 
老年人如何跨过“保健品”这道坎儿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21年9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免费旅游、送鸡蛋送水盆、“大爷大妈”不离口……
老年人如何跨过“保健品”这道坎儿

新华社 发(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李科学

9月7日上午,80多岁的市民吴立向本报记者反映,他根据小广告宣传页买了4800元的保健药品,吃完后感觉无效,而且也找不到商家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越来越注重养生,不惜重金购买各种保健品以求健康长寿。然而,保健品销售机构良莠不齐,使用后与期望效果相去甚远、商家不兑现承诺甚至“人间蒸发”的情况时有发生……今年以来本报也接到不少类似投诉,虽负面消息频发,但老年人购买保健品的热情难以阻止。

虽知无效,仍买上瘾

2020年下半年,家住市区和顺路的吴立在街上转悠时收到一张广告宣传页,还附带一台收音机,能收听特定频段购物广播。其中一款保健品所宣称的效果让他很动心,遂按提示联系购买。很快,一名男子上门送货并带走了货款。前段时间保健品吃完,吴立觉得身体并没有什么显著的变化,而且也找不到对方了,“上哪儿联系去呢?钱肯定是不给退了。”

几年来,吴立不断购买保健品,大多是从各种不知名的保健品店或电话购买的,断断续续花了好几万元。孩子一直劝阻无效,现在干脆也不管了。“我身体不好,家人不同意也要买呀。”他说,自己买的保健品以提高免疫力为主,“都可贵,随便一买就上千,有时候钱不够了就欠着点。”

吴立知道上过不少当,但仍说不能全部否定,“现在吃的保健品就管用,感觉身体挺有劲儿的。”不过他也一直坚持锻炼,所以到底是哪方面起的作用也不好说。

像吴立这样的老年人并非个例。今年75岁的王业刚退休时也曾痴迷其中,买了不少用不着的东西。花一万多元买的保健胶囊,打开外包装里面一半是空的;跟特定旅行团外出,1000多元“五折”买回10瓶能“延年益寿”的蜂蜜胶囊,效果不明;在推销杂志上看中售价300多元的保健品,寄来之后包装上找不到生产厂家,瓶子里只有约四分之一的绿色粉末,没敢吃也无法退货;号称有“磁疗”效果的茶具和茶叶套装,茶叶味道难以入口……有一段时间,全国各地的广告杂志都往王业家寄,三天两头就有保健品圈子的人给他打电话。听到推销员电话里一声声殷切的“叔”,他就报上家庭住址,等对方送货上门。家人多方劝阻,生了不少气。无奈,在王业又一次要跟团“免费旅游”时,家里人把钱都藏了起来,只给了他两三百元。到外地买产品时借钱未果,王业回来后冲家人大发雷霆:“一起去的人都掏钱买了,就我因为没钱什么都没买,太丢人了!”

购物上瘾真的没法治吗?几年前,王业偶然结识了一位爱打太极拳的朋友,跟着练上了瘾。渐渐地,他与那帮购买保健品的“朋友”断了联系。

市民王女士也深有感触。数年前父亲去世,母亲心里空落落的,被别人忽悠着买了几万元的“远红外”保健用品及胶囊等。后来母亲又在早市遇到一名推销员,一口一个“奶奶”叫得特别甜,搀扶过马路殷勤极了。母亲认为“人家对我可好”,差点又要高价买保健仪器,被王女士及时制止。前几年,母亲和邻居打起了麻将,从中找到了乐趣,买保健品的事再也不提了。“现在没事就是打麻将、下棋,挺锻炼大脑的。邻居说,老太太虽然80多岁了,但一点不糊涂。”

能够找到其他精神寄托从而放弃购买保健品的老年人毕竟只是少数,更多人尽管看不到效果,依然不断地买,有的保健品甚至在家里堆成了“小山”。

监管人员:保健品推销套路多,老年人购物要理性

“保健品市场上,一些无良商家往往虚假宣传、夸大效果,老年人则成为受骗群体。”市市场监管局综合科工作人员孙建峰说,老年人是弱势群体,普遍存在健康焦虑心态,希望长寿的想法又非常强烈。一些不良商贩正是抓住了这种心理,通过虚假宣传诱使老年人购买价格虚高、功效未知的产品。他总结了几种不良商家针对老年人的宣传“套路”。

第一,商家以赠送鸡蛋、水盆等的名义吸引老年人听健康讲座,给老年人“洗脑”,最终目的是推销保健产品或保健器械。

第二,商家大打“亲情”牌,态度热情,“大爷大妈”不离口,有的甚至直接喊起了“爸妈”,攻破老年人的心理防线,使他们感动之际乱了方寸,对商家言听计从。

第三,采取转移场景的推销方法,名义上带老年人“免费一日游”,实际上是去外地看产品,把老年人带到外地转一圈再听课,阻断了老年人和家人正常的沟通渠道。人都有感恩之心,老年人享受了免费旅游等,感到不好意思,再加上现场气氛的烘托,在异地陌生环境中很容易失去正常思考能力,“中招”花钱购买产品。有的老年人回来后还广为宣传推销,使更多人上当。实际上这只是不良商家的一种销售策略,一种手段。

此外,将普通营养品夸大为“可治疗疾病”,承诺保证“疗效”、无效退款等虚假宣传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孙建峰提醒老年朋友,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消费,不要轻易听信商家宣传或被赠送的蝇头小利迷惑,也不要被甜言蜜语冲昏头脑。在自己弄不懂的情况下,可以向身边有知识的年轻人、亲人诉说,听取他们的意见,不要封闭自己,草率决定。

“归根到底,贪图便宜之心不可有。不要被误导,更不要轻易跟着他们到外地免费旅游,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孙建峰说,保健品通常价格高昂,对于价格明显不符合市场规律的东西要提高警惕,如果确实想买,可当场要求商家出示营业执照和《保健品经营许可证》,看经营人员的身份证件是否与本人一致,同时注意拍照留存证据。万一出现问题,需持证据进行举报,如果属于欺诈消费者,市场监管部门可进行查处;涉及金额巨大的,则可以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心理专家:老年人要有健康的社交圈

“老年人有种心理现象:没有安全感、没有归属感。商家抓住了这种心理,再加上销售人员的种种小花招,很多人都会上当。”平顶山学院医学院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志平表示。

刘志平说,心理学有一个恐惧管理理论,人年纪越大越惧怕死亡,商家正是抓住了这种心理。保健品作用通常不会立竿见影,商家宣称不吃就会生理机能下降、免疫力低下等,诱使老年人购买。

打折、送礼品等则抓住了贪便宜的心理。商家通过赠送小礼品的方式把老年人召集到一起,总会有几个冲动的人购买,如果再找几个人现身说法,其他人更容易从众。老年人的子女通常忙于事业,不能及时满足老人的情感需求,老人易产生孤独感,而推销人员提供亲情服务,捶背捶腿甚至喊“爸妈”,甜言蜜语让老年人感受到了“亲情”,满足了他们的归属感和自尊心,就很容易对推销人员产生信任,甚至言听计从。

此外,保健品通常价格不菲,但商家利用人们贪便宜的心理赠送鸡蛋、大米等一些不值钱的小礼品,成功分散了老年人的注意力,使他们忽略了保健品的成分、含量等关键因素,不再去关注保健品本身是否物有所值。

刘志平说,对于热衷于购买保健品的老年人,子女想“劝退”非常难,最好由他比较信任的医生或亲友进行劝说。子女也要换位思考,理解老年人的心理过程,慢慢改变他。另外,社交圈子非常重要,帮助老人找到一个健康的社交圈子,可以转移注意力,从而远离保健品陷阱。相关部门、社区等也可以考虑多给老年人普及保健知识,提醒他们不要轻信来历不明的健康讲座及产品推销,理性对待商家促销活动。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