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文化艺术·走市场
3上一版  下一版4
 
市区街头报刊亭路在何方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21年9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曾经人气很旺 如今几多冷清
市区街头报刊亭路在何方

石长金经营的报刊亭
张延军经营的报刊亭
 

□本报记者 王春生 文/图

9月6日上午,阵阵秋雨过后,天空放晴。在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大门东侧的报刊亭前,过路者甚多,但驻足选购报刊者寥寥无几。

曾几何时,报刊亭作为市区街头常见的文化设施,吸引了众多的书报爱好者,他们或买上几份自己喜爱的读物,或在报刊亭前浏览一番。近些年,受网络等新媒体的冲击,报刊亭经营日渐式微已是不争的事实。

如今的街头报刊亭有着怎样的生存状态?前景如何?出路何在?

■报刊亭风光难再现

“这几年来买报刊的人越来越少了,每天卖出数量很有限。”9月6日上午10时许,报刊亭经营者张延军平淡的话语里透着无奈。

张延军今年48岁,他经营的报刊亭就在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大门东侧不远的便道上。几平方米的小屋里,整齐摆放着30多种报刊,还售卖一些饮料等小商品。

“以前我这儿的报刊有百余种,现在少太多了。”张延军说,他是2006年开始经营这个报刊亭的,“那时候女儿才一岁,现在一晃都十几年了。”他感慨道。

对于如今报刊销量下滑的原因,他称“现在手机上啥都有,时代发展到这儿了”。而如今很多杂志价格上涨过快,也是原因之一。

他随手从书架上拿起一本《小说选刊》杂志说,“前两年价格是15元,现在是20元。”而一本小开本的《故事会》,由以前的两元多涨到如今的6元,《读者》由以前的三四元涨到了9元。

今年51岁的郭亚菊在市区体育路与锦绣街交叉口处经营一家报刊亭13年了,她说:“以前每月能卖百余本杂志,现在最多能销出去二三十本。”一些时尚类杂志销量尤其惨淡,每月只有个位数。

她感叹尤其近几年书报生意太难做,“以前每月还能赚点钱,现在能做到保本都不错了。”

在位于曙光街与体育路交叉口处的一家报刊亭前,身着工装的郭明亮正在翻看一份报纸。他在附近干工程,今年55岁了,看到这儿有报刊亭,工作之余过来看会儿报,“以前喜欢看报。”

“现在来买报刊的,以中老年人和学生居多,年轻人很少见。”这家报刊亭经营者说。

■困境之下的坚守

多年来,报刊亭大都以销售党报党刊等各类报刊为主,面对销售每况愈下的困境,报刊亭如何在夹缝中生存?

在矿工路人民电影院西边的报刊亭里,窗口处台面上摆放着《人民日报》《平顶山日报》等十多种报纸,书架上的杂志有上百种。

经营这家报刊亭的石长金是一位面容慈祥、态度和蔼的老者,他今年已经71岁了,和孩子们一起经营报刊亭快30年了。

尽管年龄大了,但石长金思维清晰、记忆力好,对于报刊的销售情况,老人颇为感慨,“好东西不少,但就是要家儿少了。”他称生意最好时,《读者》一天卖出过50本,“这么高一摞子。”他举起双手比画着说,“现在一个月也只卖出几十本,销量不足过去的十分之一。”

尽管如此,石长金说,一些品质好的报刊还是有忠实的读者群的,像《国家地理》《参考消息》等,“《平顶山晚报》卖得也不错。”他拿起一份当天的报纸说,“当天进的卖得只剩下两份了,卖不完还能退,这挺好的。”他笑着说。

石长金坦言,仅靠报刊销售这部分难以维持生计,所幸这几年报刊亭经营政策有所放宽,在主营报刊的同时,还能卖些饮料、香烟、玩具等来增加收入。

“现在算是勉强能维持吧。”石长金由衷说道,如今还能坚持做这个行当,就是一种不舍的情怀,周边一些老住户总想买份报纸读读,“只要还有人喜爱看报刊,生意上还能顾得住,就会继续干下去。”

为了生计,张延军每天早上7点多开门,一直到晚上7点多关门。“亭子里冬冷夏热的,不好受,但现在其他生意也都不好干,尽量坚持吧。”他说,女儿也因此喜爱阅读,“这挺好的,有啥事也不用给谁请假。”他笑道。

郭亚菊经营的报刊亭每天早上6点多就开门了,“这样能趁大家上班前卖点东西,9点以后人就很少了。”她说,为了能多卖些,晚上她干到10点是很正常的,“毕竟干了这么多年了,有感情了,一天不来跟少点啥似的。”

“去年因为疫情原因,邮政部门还给我们减免了三个月的费用,我觉得有相关部门的关心,我有信心继续干下去。”郭亚菊说。

■报刊亭何去何从

然而面对经营的不景气、收入减少,也有一些报刊亭经营者已萌生退意。

在市区建设路、曙光街、启蒙路、锦绣街等路段,一些报刊亭经常处于关门歇业状态。

建设路中段一家报刊亭开着门,但没人经营,紧靠报刊亭的是一家烟酒店,店里一位老太太称,她家兼顾经营着报刊亭,“平时没啥人来买,不想干了。”

平顶山邮政分公司提供的相关数据显示,近几年我市报刊亭数量、从业人数、书报刊销售总额呈逐年下滑趋势,2018年我市报刊亭数量80个,至今年减少到42个,缩减了近一半,年销售总额从2018年的222多万元减少至去年的102万元。

针对目前报刊亭经营情况,平顶山邮政分公司集邮与文化传媒部业务主管张延歌说,市区报刊亭是由邮政部门出资建造的,这些报刊亭大都设置在市区主要街道的显著位置,以前生意相当不错。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邮政报刊亭经历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每年能带来不菲的收益。

面对报刊亭的日渐衰落,张延歌直言不讳,“传统媒体的衰退是一个趋势,时代更迭让我们的坚守也很为难”。张延歌说,面对如今的经营态势,报刊亭一直都在努力尝试转型,甚至曾设想将报刊亭改为“便民亭”,不过效果都微乎其微。“几年前根本无法想象如今被迫要改变报刊亭的经营用途,附加销售别的东西更是不被允许的,如今让经营者销售饮料香烟等商品,也是希望能弥补书报刊销售的微利。”

“尽管报刊亭生存艰难,但并不意味着失去了存在价值,它仍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的一环,有着传播信息、知识不可替代的作用。”张延歌表示,作为文化的窗口、宣传的阵地,特别是党报、机关报、行业报一直都会存在,“报刊亭的经营,还是需要更多政策的扶持,让这种文化符号能够继续存在。”

“在当今国家倡导全民阅读的大环境下,报刊亭更是承担着一份责任,我们也会想办法对一些经营得好的报刊亭进行政策扶持,也希望社会上更多有识之士来关注支持报刊亭的生存和发展。”张延歌说。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