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文化艺术·旧时光
3上一版  下一版4
 
农博馆:留得住乡愁 看得见未来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21年8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找寻一份特殊情怀 点亮一个心底旧梦
农博馆:留得住乡愁 看得见未来

风箱
杨太成演示用耧播种
 

□记者 邢晓蕊 燕亚男 文/图

近年来,随着“农耕文化风”的兴起,一批乡村农博馆、农耕馆等应运而生,对不同时代农民的劳动工具和生活器具进行集中展示,每一件收藏都诉说着一段沧桑岁月,也为我们了解农耕时代平顶山的农业生产生活提供了很好的实物参照。

传统农具留住乡村记忆

8月24日,从大香山森林公园驱车驶向宝丰县闹店镇西杨庄,路两边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十分养眼。到达村口时,蓝天白云,绿树红花,竹篱绕院,一派清静悠然的乡村风光!

在西杨庄党群综合服务站的对面,一个用几根木头苫着麦秸秆搭建的简易木门门柱上,写着“赏古朴老物件 忆美好旧时光”,走进去就是由村里闲置民房改建的农博馆。

一进门,看到那些静静搁置的老农具时,一种浓浓的年代感和古老的农耕气息扑面而来。犁、耙、耧、桑杈、锄头、筛子、簸箕等一一整齐排放,立在墙根、挂在墙上……看着这些物件,如同看见农民们春拖犁耙、夏挥镰刀、秋舞铁锄、冬抡铁锹的火热场面。

和土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村民杨太成,如数家珍地讲述着自己使用过的农耕工具。71岁的他拿起耧一边演示一边说:“这是播种用的农具,一个人在前边拉,后面有人扶把,种子就从中间这个漏斗里种到地里。以前收麦子时都是用镰刀割,一家老小齐上阵。现在有了联合收割机,一袋烟的工夫就收完了。”

“这个风箱我小时候也拉过。”看到木制风箱,宝丰县闹店镇外宣办主任王向丽面露惊喜。身为80后,她依稀记得小时候家人做饭时常常手拉风箱,炉火跳动着越烧越旺。“看到这些老物件,好像一下子回到了小时候。”她感叹道。

很少见到的老式爆米花机,承载了几代人的甜蜜记忆。杨太成形象地称它为“粮食放大器”,逗得大伙哈哈直笑。

从前耕地用的木梨、制造瓦片用的模具、照明用的马灯……这些斑驳陆离的老物件无声地诉说着农耕时代的文明,成为人们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历史见证。

在闹店镇五龙庙村村史馆旁,也开设有一个农耕馆,里面除了各式各样的农具外,还有黑木箱子等老式家具。“黑木箱子、菜柜桌、圈椅是60年代结婚时才要的‘三大件’,70年代闺女出嫁要的彩礼变成了‘三转一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听该村党支部书记张秋聚讲起这些,让人忽生岁月变迁之感。

墙上悬挂的一个涂着红漆、有鋬的半圆形提篮引人注意,张秋聚说,这个叫“提兜儿”,主要是为生小孩的人家“送米面”时用的。“给人家送米面时,提兜儿的下面装上白面,白面上摆上鸡蛋,鸡蛋上放红糖,用红纸盖上,外边再用一条花毛巾覆盖着,就可以着出门了。”他说,“到了对方家中,迎接的人着提兜儿进主房时,要把毛巾撩起一个角,这样预示着孩子早些开口说话,比较吉利。”

除此之外,秤、牛轭、砖斗、圈底、煤球器……林林总总的各种物品,让人大开眼界。

农耕博物馆,带火乡村旅游

历经一年多的征集老物件、搜集资料等艰难历程,五龙庙村2019年9月建成了农耕馆、村史馆等,为村里增添了一道文化景观,为游客们带来了一份惊喜。

张秋聚说,常有一些城里人带着孩子来这里参观,从没下过地、五谷不分的孩子们对传统农具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有时他们会一篮子,拉一拉风箱,亲身体验一把,才满意而去。

“老物件旧农具承载几代人记忆,老院子旧情怀记起浓浓乡愁。”闹店镇文化站站长张军伟说,闹店镇依托老房老院古井古树进行修复改造,尽可能保留村庄原貌,建成农耕文化馆,让中老年人留住对村庄以及农耕生活的记忆,承载几代人的乡愁;让青少年了解村庄发展史和农耕文化史,知道老一辈人靠人力劳作的不易,更懂得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宝丰县农业农村局人居环境指导股负责人张少豪说,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宝丰县突出乡土特色,彰显田园风光,弘扬乡风文明,通过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来唤醒乡愁记忆,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目前,宝丰县有40个村建有农耕文化馆,最早的农耕馆建于2018年。农耕馆的兴建,使乡村旅游不再仅仅是住个农家院、吃个农家饭,钓个鱼、摘把菜那样简单,而是着意让游客在乡村旅游中体验农事劳作、乡野生活。感受文化、找到乡愁。

“珍藏一份儿时记忆,找寻一份特殊情怀,点亮一个心底旧梦,纪念父辈辛苦劳作,激励我们砥砺前行。”西杨庄村党支部书记郑树功说,“这是俺村建农博馆的初衷。”自该村农博馆免费对外开放后,游客明显增加,该村知名度大幅提升。

农耕文化,绽放新的光彩

《平顶山市志》显示,我市境内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比较适宜农作物生长。

据出土文物考证,早在8000年前,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辛勤劳作,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化。

春秋到汉代时,中原农业作物已有“五谷”“九谷”之说。在漫长的历史当中,农民同艰苦的自然条件做着不懈斗争,发明了竹犁、铁犁等生产农具,依节气安排农事活动,积累起一套精耕细作的农耕方法,并世代相传。

现如今,人们还传承着与农耕文化息息相关的生活内容,诸如富有特色的酒文化、茶文化、食文化,还有米醋酿造、麦秆画、葫芦烙画、面塑等。

爱好传统文化的何朕伟老师说,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服务农业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头锃亮,铁锹溜光,犁头磨圆,畚箕成筐,这便是人类劳动的光芒;架子车头,黄牛套上,辘轳井边,扁担轻扬,这便是人类最美的希望。推进农村农耕文化建设,有助于唤醒人们食不忘田、饮不忘井的内生情怀,唤醒人们天人合一不可恣意妄为的生态意识。

深入挖掘农耕文化,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等项目,我市很多地方在积极尝试。舞钢八台镇泥沟陈村、宝丰县龙王沟示范区杨沟村、鲁山县马楼乡杨庄村等相继建起了农博馆、村史馆等,以农耕文化传承乡村文明,以农耕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泥沟陈村的农耕博物馆收藏物品1000多件,如今又开发起农耕文化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鲁山县团城乡寺沟村的清水河多彩田园,集观光旅游、饮食住宿、休闲娱乐、农耕文化体验园、赏花采摘为一体,带动周边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养家。

平顶山市地方史志办公室二级调研员翟红果说,建设村史馆、农博馆应始于百姓,用于百姓。在建设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重复,要充分挖掘各个村落的特色资源和历史文化,充分展现乡土文化和民俗、民情和乡俗风情,激发农村广大群众的荣誉感、归属感,发扬优良民俗家风,留住乡愁乡情,让新时代的年轻人看得到家乡的发展和变化,从内心感恩祖辈,回报乡村。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