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你好,小康——村庄故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苗木种植美了乡村鼓了腰包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21年8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曹镇乡银王村:
苗木种植美了乡村鼓了腰包

环境优美的银王村
村民李小妮在自家门口串珠
焕然一新的银王炮楼
 

□本报记者 燕亚男 文/图

“我们村春有樱花、夏有荷花、秋有枫叶、冬有梅花,平时来游玩的人很多,最近因为疫情防控,村里管控比较严,游客也少了。”8月17日,湛河区曹镇乡银王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连琴说。

走进银王村,只见宽敞平坦的水泥路直通农家,房前屋后焕然一新,整洁秀美,每一帧风景都写满美好和希望;田地里果蔬、花卉苗木等特色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稳健发展,带动越来越多的村民走上生态致富路。银王村也被评为“省级生态村”,成了当地的富裕村。

乡村旧貌展新颜

改革开放前的银王村、银王美丽的乡村环境、银王村舞蹈队风采、银王村传统节日活动……8月17日,沿着祺良路前行,一面面图文并茂的“文化墙”格外引人注目,路两边一排排农家院宽敞整洁,进村到户的水泥路平整干净,无不展示着省级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

今年64岁的村民李小妮正坐在家门口的桌子前和丈夫一起手工串珠。丈夫是村里的保洁员,李小妮闲来无事就弄点珠子制作成项链和手链拿出去卖。坐在门口一边串珠,一边看外面的绿树繁花,悠然静谧的田园气息扑面而来。

李小妮嫁到银王村40年,在她的印象里,村里以前都是土路,每逢雨季就积水严重,大家出行都是问题,并且村内环境脏乱差。“现在村子变得越来越美,我们也跟着受益,以前每到周末和节假日,很多游客到村里来游玩。特别是那个炮楼,原来周边都是杂草和庄稼,重新修整后,吸引了不少游客。”李小妮指着家对面的银王炮楼说。

银王炮楼建于民国时期,是该村王姓大户为看家护院而建造。炮楼主体呈方形,上下共三层,一层墙体用青石砌成,二层和三层墙体用青砖和土坯砌成,土坯部分用白石灰罩面,楼顶用小青瓦建造。炮楼广场四周的墙壁上画着银王村和银王炮楼的由来及家风家训等,一幅幅趣味盎然的墙绘生动形象,让村民在欣赏的同时受到文化的熏陶,这里也成了“网红地”。

在村委会办公楼前的广场上,几个孩子在追逐嬉戏,四周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紧邻广场的村道宽阔平坦……谁曾想到这里曾是鱼塘和垃圾坑。去年9月,河南五建第三建筑安装有限公司捐资,历时一个半月,为银王村布置了300余平方米的村口景观;对村内四条主路进行升级改造,在道路两侧砌筑花墙;对广场一侧进行绿化修缮,新建凉亭;村内一处废弃坑塘修缮一新,并新建群众文化休闲广场,安装健身器材,为群众提供休闲健身的场所。目前,银王村的各类文化场所达1250余平方米,并组建起各类娱乐队伍10余支300余人,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变得有滋有味,丰富多彩。

变美是乡村需求,变富才是乡村振兴的标准答案。梨树种植园、花卉苗木基地、正安生态种植园等一个个特色产业园在繁荣当地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美化了村庄环境。

种植苗木村民富

村民王金圈的益花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基地一派忙碌的景象,工人们正在除草打药。

1980年出生的王金圈是土生土长的银王村人,他返乡建苗圃已经16年,把600余亩土地变成了“锦绣田园”。王金圈小时候家境贫寒,辍学后一直在外地一家苗圃打工,成为苗木种植的行家里手。由于父母年龄越来越大,无力打理家里的几亩地,2004年春节,王金圈回到老家,决定发挥特长,利用自家的几亩承包地,种植绿化苗木。

在经过充分的调研后,王金圈开始种植日本樱花、红叶石楠等热销品种,几年下来收入颇丰。2014年,王金圈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成立了平顶山市湛河区益花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吸收社员85户,规模一下子达到了600亩。他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开始种植美国红枫、鸡爪槭、日本红舞姬等树种,为本村及周边村民提供45个工作岗位,实现了村民的持续增收。如今,苗圃育有鸡爪槭、美国红枫等10余个品种,苗木销往全国多个省份。在王金圈的帮扶下,周边成立了6家农民苗木合作社,100余人走上了生态致富路。

在村西王松辉的联胜花木专业合作社苗木基地内,不时传出村民们的谈笑声。郁郁葱葱的树林里,村民们一边除草一边拉着家常。“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后,俺平时就在这里上班,除了土地流转费,每个月还有工资!”今年65岁的毛勤笑着说,像她这个年龄,出去干活也没人用,在这儿干活不累,就当锻炼身体了。

“我们村以前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产业。近年来,随着王金圈、王松辉等人开始返乡创业种植花卉苗木,村民收入水涨船高。这些种植户还在村子道路两侧栽植了樱花、红叶石楠等绿化苗木,让村子变得越来越美。”王连琴表示。

引进项目促旅游

在村南王留义的银王梨园,一片片金黄映入眼帘。闻着这浓浓的梨香,穿行于梨树之间,顺手抓住一低垂的枝头,上面那黄澄澄的梨儿摇摇欲坠,让人垂涎三尺。

今年58岁的王留义一大早就拉了满满一三轮车的梨去市区姚孟电厂附近卖,不到10点就赶了回来。“现在地里种的有黄金梨、酥脆一号、晚秋黄梨,从6月底一直可以卖到10月初。像现在上市的酥脆一号,个大水多果甜,在早市上2.5元一斤,很快就卖完了。平时主要靠批发,最近不是太忙,我就和工人一起去卖梨,一早上卖六七百斤没问题。”王留义高兴地说。

2013年,在外做工程的王留义跟朋友合伙种起梨树,但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工程上。直到2019年,随着父母年龄的增长,同时看到家乡农田水利设施不断完善,有人率先流转土地种植苗木,并成立专业合作社,王留义就下定决心回乡好好打理梨园,他在原有土地的基础上,共流转了40亩地引进新品种,学习栽培技术。梨园在他的精心打理下一天天好起来。

每年梨花开放时节,那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吸引不少市民前来打卡拍照。王留义表示,以后会在梨树经济上继续做文章,扩大梨园栽植面积,把优质梨果做大做强,为更多的村民提供岗位。

“银王村全村共有9个村民小组2266口人,6个村民小组的土地已流转。今年,村北100多亩水田也已流转出去,准备打造一个生态乐园。”王连琴说,他们将不断擦亮“乡村旅游”这张生态名片,以“美丽乡村”带动“美丽经济”,不断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