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你好,小康——村庄故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特色产业前景阔 水美人和气象新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21年8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滍村:
特色产业前景阔 水美人和气象新

优秀党员展示栏
应滨书院广场
传统劳作工具展馆
 

□本报记者 吕占伟/文 张鹏/图

西滍村位于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西南部,隶属滍阳镇,北靠舒山,南邻白龟湖,境内有古应国遗址,长安大道、平鲁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

近年来,西滍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引进农产品加工公司,实施规范化种植,推动农民增收致富,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村民精神文化生活逐渐丰富,先后获得市级“文明村镇”“民族团结进步先进组织”以及示范区“和睦家庭示范村(社区)”等荣誉称号。

乘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依托水乡和应国古文化的自然、历史资源优势,西滍村新一届党支部研究制定了“五年规划”,致力于打造观光、餐饮、垂钓、采摘、文化等五大产业项目,让西滍村的明天更加美好。

返乡“归雁”创新业

8月17日上午,秋日的丝丝凉风中,车子从长安大道驶进路南的西滍村口,在畅通的水泥路上绕行几分钟后,该村的合作企业回魏农庄呈现在眼前。

回魏农庄临水而幽静,绿植亭亭,内设“雨淋长廊”“农博馆”等。在园区一处办公、休闲一体化的建筑内,31岁的农庄经营者魏齐秦端坐在茶台前,为客人奉茶添茗。这个小伙子言谈举止中透出青春朝气和精明强干。

“按照时下流行的说法,我也算一名‘归雁’吧!”魏齐秦笑着说,他是土生土长的西滍村人,9年前从平顶山学院商务管理专业毕业后到外地闯荡。2015年,他看到特色农业的市场潜力以及西滍村的发展状况后,决定回乡。刚回村,他从村民手中流转土地开始种植黑小麦、黑花生,后来又种植大棚蔬菜和水果。如今,在他流转的100余亩土地里,种的有黑小麦、葡萄、猕猴桃和车厘子等,市场反应良好。“现在葡萄熟了,接下来到元旦,猕猴桃、桃、甘蔗、红薯会相继成熟。”

除了特色农产品种植,魏齐秦还把他的农庄经济延伸到了研学基地这个新兴项目上。该项目两年前开始营业,占地百余亩,主要对接市区培训学校和旅行社,让学生等游客体验农耕用具和一些传统的手工制作项目,目前已经接待多批客人。

魏齐秦是家中独子,如今有一双儿女,均上幼儿园,他决定在家乡扎根发展一辈子。作为西滍村的合作企业,回魏农庄享受了村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魏齐秦的事业愿景也愈发广阔,那就是把农业种植和休闲、旅游、研学甚至住宿等产业联结在一起,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魏齐秦的农庄雇用了30多名本村和附近的居民负责日常管理,客观上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为了吸引魏齐秦这样的返乡创业人才,村里计划成立人才驿站,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在外乡贤、大中专学生、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创业;鼓励退休干部职工和社会各界人士还乡,发挥余热,施展才华;培养一批乡村工匠、文化能人和非遗传承人,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西滍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卢国记说。

水乡老户好家风

古老的应水穿流在西滍村内,村里的几处水塘畔,随处可见垂钓者。太阳能路灯设在道路旁,文化、健身活动场所一应俱全。走在村里,村民相互热情地打着招呼,景美人和。

当天上午,走进西滍村市级“最美家庭”王牛欣家,这座二层民居平整雅致、院子开阔,三三两两的家禽、绿油油的菜畦、用竹篱笆搭起来的菜架,将房屋点缀得生机盎然。

正屋前挂着“光荣之家”,还有市妇联颁发的“最美家庭”以及滍阳镇党委授予的“亮身份树形象作表率”共产党员户的牌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72岁的户主王牛欣忙着端茶迎客,精神头很足,十分健谈。他是西滍村的老户,子女们均已成家立业,孙子、孙女今年都考上了大学。他说,原来住的是3间小平房,“又窄又漏雨”,7年前盖起了这处二层民居,平时老两口住在这里,周末子孙们前来团聚。

“欣哥是一名退役军人、老党员,为人正直,教子有方,家庭和睦,邻里团结,还积极配合村里的工作。去年疫情期间,他主动参与疫情防控值班值守,今年的防汛抗洪也积极参与。他的市级‘最美家庭’荣誉当之无愧。”卢国记说。

据了解,除了发掘和推荐王牛欣这样的“最美家庭”,西滍村党支部还每年组织开展“星级文明户”评比等活动,通过榜样引领,提高村民素质。

“五年规划”已开启

卢国记说,西滍村全村耕地面积1865余亩,其中流转土地1660亩,已入驻5家园林公司开发建设。

“原来村居环境差,路旁私搭乱建严重。从2018年大力实施人居环境整治以来,拆除了村里的旱厕,建起了水冲式厕所,路边的杂物得到清理,道路两侧也得到了绿化。近年来,在区移民局专项资金支持下,村里建成了应滨书院广场,舒山广场也正在建设中。”

卢国记说,以前村里是单一的养殖种植产业,后来调整产业结构,与回魏农庄、河南蔬丰实业有限公司合作,投资了车厘子大棚,还修建了园区道路,探索出了以特色种植业和生态农业为主的产业方向,有力带动了富余劳动力就业,促进了村民增收。

据滍阳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何俊卿介绍,自今年起,村“两委”的任期由3年调整为5年,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西滍村村“两委”研究通过该村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即按照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匡晓明设计的“水乡西滍”,逐步实施“组织、产业、文化、生态、人才”五大振兴项目,打造集观光、餐饮、垂钓、采摘、文化于一体的“美丽乡村”,争创全镇乡村振兴示范村。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