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副刊
3上一版
 
考试季
琅琅佳句颂党恩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21年6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琅琅佳句颂党恩

 

◎袁占才(河南鲁山)

久雨天晴,天气凉爽。与两友驱车前往鲁山县张良镇张北村,拜望王天义老先生。年轻时我已听闻王天义之名。王老先生是名老党员,是全县村党支书中的典范,他写的顺口溜没少见诸报端,县里开表彰大会,他没少登台领奖。报纸上有名,电视里有影;当了36年村党支书,能武能文,他声名远播,想捂盖都难。

先生家院内花木繁盛,布局爽朗;简朴的客厅、东屋墙上和书桌上,挂满了堆满了奖匾和证书。

先生生于1942年。灾荒岁月,家境贫寒的他用功苦读,高中毕业后入伍,任过班长、营部书记,20岁就入了党。1983年,改革开放伊始,张北村党支部换届选举,全村几十名党员,一致推举他当村党支部书记。30多年间,他带领老少爷们儿脱贫致富奔小康,使张北面貌巨变,高楼林立,网络密布,家家康乐,户户安居,成为张良镇的商业重地、明星村子。

当着党支书,管着全村两千来口人,不是个轻松活儿。令人感佩的是,严寒酷暑,再苦再累,他都要忙里偷闲,见缝插针掂笔写诗作文。他随身带个小本子,偶有灵感,即速记下,哪怕是夜半睡意正浓,也赶快起床,真是到了如痴如醉的境界。他有一首自我写照的小诗:“年过花甲焕青春,咬文嚼字勤耕耘。为求一字含义准,宁愿额头添皱纹。酷暑严寒何所惧,两鬓染霜启后人。”从幼时喜爱文学,到在部队搞文字工作,再到尝试写诗撰文,他越写越上瘾,一发不可收。仔细翻阅,各类作品竟有千篇之多。

种瓜得豆,收之桑榆,也算是奇迹了。

先生的诗多七言,虽不合仄,却朗朗上口,易懂易记。为了韵律,他常常苦思冥想,有“求得一字稳,耐得半宵寒”的韧劲。在我看来,这些诗,比所谓的顺口溜、打油诗要高一筹,谓之民歌民谣似更恰切。但王天义谦虚,他笑着对我说:“咱写的东西,文字粗浅,缺乏境界,要说是诗,恐怕糟蹋诗;咱是农村干部,来自基层,文化水平不高,素材来自农村,阅读对象是农民,作品难登大雅之堂,不属阳春白雪,是乡土文学;适于人们在茶余饭后、工作之余浏览速读,助兴增欢。还是归入顺口溜吧。”

先生把他的诗文分作三类。一类为时政:“传播党的声音,书写时代篇章。”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他写出百句《公民道德歌》和《家庭美德歌》,报到市里,竟获了市文艺创作一等奖;“讲正气、树新风”活动开始,他又很快编出《弘扬正气倡树新风》长诗。“严打”来了他赞公安,“非典”来了他赞国医;“汶川地震”他颂扬人间大爱, “奥运举办”他讴歌民族荣耀。按说,这类歌谣最不易写好。最易写得干巴枯燥,充满说教。但在先生笔下,那语言,分明感情充沛,温情绵绵,活泼有趣;那句中,蕴含着对党的无限感念,任谁都想阅读,任谁看都受教益。

第二类为做人:“为人处世,宽容为怀。”这部分内容,随笔多诗歌少。这是先生对人生的感悟。排在首篇的是《尊敬老人,感恩父母》。先生谈到,尊敬父母最难的就是敬重:不报怨,不嫌弃,不给父母脸色看,不视老人为累赘和包袱。否则,房檐滴水,是要得报应的。

第三类作品,是“现象 热点 话题。”针砭时弊,入木三分,这是先生最接地气、最能引发社会共鸣的作品。例如,他写的《村官工作确实难》:“村官工作确实难,基层工作最底线;上级任务一下达,村官只有冲在前;农村个体事情多,麻雀虽小五脏全;各项制度得上墙,五间房子挂不完;不在品的芝麻官,村中事务全包揽;责任村官待遇底,只够买点酱醋盐……”这首诗,发表在由民政部主办的《乡镇论坛》杂志上。还有一首《女人爱时髦》,先生绘声绘色地描写女人的爱美心理和百态打扮,生动形象,读来诙谐滑稽,令人捧腹,使人在笑声中受到启发。

这些作品,篇篇乃现实生活写照。

实际上,先生写诗,让人顺口诵出,并非单纯为逗人一乐,而是为了更好地去教育人、启迪人,树新风、立正气。他的不少作品,不单单发表,还被镇里印发,周边乡镇也有翻印;还被改成坠子书、三弦书、鼓儿词等,用戏剧曲艺传唱。

先生以幽默、机智、诙谐的态度对待生活与人生,无论闲谈或正规场合,适时来上几句顺口溜,着实活跃了气氛,又潜移默化,让人受到了教育。

临别,先生说:“顺口一溜颂党恩,别人受益俺心甜。”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