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副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一树新栽益四邻
“陪”老婆过女神节
三月,女性的季节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1年3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树新栽益四邻

 

□甘武进(广东中山)

春暖季节,万物复苏。这个时候,我常常花上几天的时间,约上三五个好友,或者带上几个学生,一起到郊外走走,拥抱春天,播种绿色。我们在新鲜空气中,挖坑,放苗,培土,整平,浇水,一棵棵树苗拔地而立,心情变得和春天一样明媚起来。

在我的老家,乡亲们素有在山头地边、河道沟渠及房前屋后植树插柳的习惯。那些树跟着各家的孩子一起成长、成材,让乡亲们从用其材、食其果、护沙土、净空气、洁水源等诸多用途中受益颇多。或许是由于自己从小耳濡目染、深受长辈们言传身教的缘故,又加上自己一直从事教育工作,我对植树造林、绿化美化家园更是情有独钟。

那是极其美好的体验。看着新栽的树苗迎着春风,快乐地舒展着枝叶,我的心情总是无比愉悦。我常常和学生一起,写下一篇篇关于树、关于植树的诗文,记录着我们在植树活动中的欢声笑语。

在过去,古人大都爱树、惜树,有植树的传统,涌现出许多崇尚植树造林的趣闻佳话,不少文人墨客为此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句。先秦佚名的《定之方中》写道:“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楚丘宫庙等处种植了“榛栗”,这两种树的果实可供祭祀;种植了“椅桐梓漆”,这四种树成材后都是制作琴瑟的好材料。古人大兴土木兼顾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对今天也是一种启发。

与树为伴,如临君子。晋代陶渊明爱柳,屋后植柳树五棵,自号五柳先生。“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还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至今脍炙人口。北宋的林逋爱梅,自称梅妻鹤子。唐代杜甫喜桃竹,写有“平生憩息地,必种数杆竹。”清代汪士慎:“小院栽梅一两行,画空疏影满衣裳。冰华化雪月添白,一日东风一日香。”

东坡先生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他对居住环境超凡脱俗、清新高雅的品位,也代表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相辅相成。“大将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是清代左宗棠的老部下和同乡杨昌浚,称赞其与部属在西征期间动员湘江子弟在沿途广种“左公柳”绿化边陲、开花结果的壮举,饱含的是华夏儿女自强不息的团结力量和勇御外辱的民族精神。

文人爱植树,一方面在于怡情养性,另一方面更在于将树作为虚静的观照和沉默的力量,以之来激励警策自己。松为百木之长,古人多有种植,现在也是如此。唐代杜甫在《寄峡州刘伯华使君四十韵》中写道:“青松寒不落,碧海阔愈澄。”宋代吴芾写道:“古人长抱济人心,道上栽松直到今。今日若能增种植,会看百世长青阴。”陈毅元帅曾写道:“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古往今来,歌颂松的诗章可谓数不胜数。

“一树新栽益四邻,野夫如到旧山春。”如今,正是植树的大好时节,赏读古代诗人的植树诗,学习古人,把植树当成我们的时尚追求,把绿色“种”在心中,种下一棵小树,呵护一片新绿,惠泽子孙后代,用我们的双手让家园更绿、天空更蓝、空气更清,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美好。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