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辉煌百年路 奋进新鹰城·星星之火
3上一版  下一版4
 
红色摇篮 人才宝库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21年3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豫陕鄂人民军政大学:
红色摇篮 人才宝库

豫陕鄂人民军政大学旧址
记者采访曾在豫陕鄂人民军政大学学习的樊鲁一
 

□本报记者 杨岸萌/文 禹舸/图

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陈(赓)谢(富治)兵团强渡黄河,陈毅、粟裕率华东野战军主力挺进豫皖苏地区,三路大军经略中原。陈谢兵团渡河之后,开辟建立豫陕鄂解放区。新解放区不断扩大,迫切需要培养大批军事、政治干部。在陈赓的倡议下,决定组建豫陕鄂人民军政大学。

2月26日,平顶山日报社“辉煌百年路 奋进新鹰城”——庆祝建党100周年全媒体新闻行动记者团来到鲁山,参观学校原址,拜访了豫陕鄂人民军政大学第一批学员樊鲁一。

●席地而坐上大课

今年90岁的樊鲁一和老伴儿住在鲁山县鲁阳街道城厢社区,已经退休的二女儿樊丽环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虽然上了岁数,但是樊鲁一精神状态不错,看到记者团一行前来,他和家人热情地招呼大家。

1947年12月,宝丰县大营镇16岁的樊鲁一参军进入陈谢兵团第九纵队,入伍没多久就进入当时在宝丰的第五军分区军政干部学校学习。

1948年1月至3月,豫西军政干部学校、第五军分区军政干部学校以及鄂豫皖干部训练班,先后奉命迁到鲁山县城。在豫陕鄂军区的统一领导下,三个学校合并起来,筹建豫陕鄂人民军政大学,学校就设在鲁山文庙。

“那时候这里是鲁阳中学,学校都是低矮的瓦房,紧挨文庙而建,文庙在学校中间。”樊鲁一说,学校后来又招收了一部分豫西的青年学生、知识分子等,共有学员700余人。

“我们上的都是大课,文庙大成殿就是教室,没有桌椅板凳,大家都席地而坐听课。没有课本,大家自制‘蘸笔’记笔记。”樊鲁一回忆说,“蘸笔”是大家用棉线把钢笔尖绑在筷子、玉米秆或者小棍子上制成的,“墨水”是用颜料加水稀释而成的。“因为生活条件艰苦,学员住宿‘滚大铺’,吃小米粥、玉米糁、窝窝头。为了节省粮食,课余时间校领导还带领大家挖野菜。”

豫陕鄂人民军政大学教学内容以提高学员政治觉悟和历史唯物论为主,每周还组织学员学习射击、投弹、刺杀、战术等。

“在鲁山虽然学习时间不长,但增强了每个人的道德素养,打起仗来个个英勇。”樊鲁一说,他毕业后重回部队,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12军36师司令部作战科译电员、志愿军60军180师机要科译电员、军务科参谋等。1976年,他从部队转业到鲁山工作。

●校舍成了“国保”

豫陕鄂人民军政大学成立两个多月后迁往临汝(今汝州市),之后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曾迁往郑州、许昌、南京、重庆等地,经历了豫陕鄂人民军政大学、中原军政大学、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西南军政大学、第二高级步兵学校等各个时期。1952年,第二高级步兵学校由重庆迁往哈尔滨,与华东军区科学研究室合并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即“哈军工”,成为我军第一所高等综合技术院校。

“学校为国防事业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豫陕鄂人民军政大学旧址(鲁山文庙)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鲁山县党史研究室主任科员、豫西革命纪念馆副馆长董红霞说。

位于鲁山县一高老校区的豫陕鄂人民军政大学旧址现存文庙大成殿和崇圣祠两座建筑。大成殿始建于唐贞观四年(630年),现存建筑为金代仿宋建筑,崇圣祠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建筑。1933年,鲁山县一高前身私立鲁阳中学围绕文庙而建。

2019年,国务院发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豫陕鄂人民军政大学旧址(鲁山文庙)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榜上有名。

“我1993年到这里上高中,那时候两个殿前都有附带的建筑,作为师生宿舍和老师办公的地方。”鲁山一高图书馆负责人李晓说,印象最深的是大成殿南边西侧是学生浴室。大学毕业后,她回到鲁山一高工作。

1998年,大成殿重修。随着学校的发展,殿周围附带的建筑被拆除。大成殿内摆了桌椅,增设了音像设备,成为礼堂。殿内墙壁上图文并茂地详细介绍了豫陕鄂人民军政大学的历史。崇圣祠则变身为图书馆。

“豫陕鄂人民军政大学为革命事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一直是鲁山一高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长期以来,鲁山一高充分挖掘红色资源,教育师生弘扬革命精神,做好红色基因的传承人。”鲁山一高党委书记、校长牛山坡说。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