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致敬!一线扶贫人
3上一版  下一版4
 
青丝渐成白发 黄沟生机一片
满怀感恩之心 致富不忘初衷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21年2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世杰:
满怀感恩之心 致富不忘初衷

王世杰在会场留影(受访者提供)
 

□本报记者 杨元琪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受表彰,备受鼓舞,我将进一步发挥康龙集团‘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优势,带领父老乡亲共同致富奔小康。”2月25日中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圆满闭幕,河南康龙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世杰激动地说。

白手起家创业

1988年,18岁的王世杰初中毕业,成了宝丰县农机公司的一名职工。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下海潮”中,王世杰毅然辞职,开了一家农机门市部。“干了七八年,每年能赚一两万块钱。”就这样,他攒下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成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户”。

2000年,宝丰县石桥镇的170座蔬菜大棚由于经营不善,处于荒置状态,县里相关部门的领导找到王世杰,希望他能够承包经营。

王世杰到山东考察,聘请专家指导,甚至每天吃住在大棚里。当年,170座大棚就盈利30多万元。这下,王世杰的名气更响了,“创业之星”“现代农业产业化先进个人”等一大拨荣誉接踵而至。

2003年,王世杰又缔造了一个民营企业“蛇吞象”的奇迹。当时,县农业局下属的宝丰县康龙养殖有限公司集体猪场外债达600多万元,濒临倒闭。企业负责人找到王世杰,希望他能够接手。几经思考,王世杰下定决心:“干!”

随后,王世杰召集企业职工开会:“请大家放心,你们只管好好干,我承诺,工资三年翻一番,五年翻两番!”

五年后,王世杰兑现了承诺,企业生猪年出栏量从原来的一万头增长到十万头,企业员工工资从每月400多元增长到2000多元。此外,还带动发展20多个养殖专业村,带领3000多户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致富思源不忘本

“老家盖起了新房,县城也买了楼房,这日子放在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从年久失修的危房到宽敞明亮的楼房,从一贫如洗到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这是昔日的贫困户樊民召做梦也没想到的生活。

樊民召是宝丰县大营镇人,几年前,在康龙集团的产业扶贫行动中,他和妻子到康龙养殖公司上班。由于踏实肯干,现在年收入达10万元。前年,他们还在县城买了房。像樊民召夫妇这样靠着勤劳双手改善生活的人,在康龙集团还有很多。

“小时候,俺家穷,如果没有乡里乡亲的资助、帮忙,我不可能上到初中毕业,所以我回报父老乡亲们。”王世杰说。

致富思源,王世杰积极带领康龙集团投身脱贫攻坚工程。公司创新性地总结出的“百亩田千头猪”以地定养、农牧结合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资源化发展模式,还被誉为“竖立在田间地头的扶贫车间”。2019年4月,“康龙模式”入选我国首个农业绿色发展绿皮书。目前,康龙公司通过50条“千头线”,带动贫困户1000余户,每年每户可分红3600元至4000元不等。同时,该模式在全市得以推广,全市累计建成带贫千头线324条,带贫8612户。“依托康龙模式助力精准扶贫”入选国务院扶贫办“企业精准扶贫综合50佳案例”。

此外,王世杰还创造了“特色林果+贫困户”“订单农业+贫困户”“技能培训+贫困户”等模式,并在全县26个贫困村开展“村企合作”,每年按股给贫困村村集体分红。2015年至2020年,共给贫困村村集体分红1890万元。

截至目前,王世杰和他的康龙集团通过产业扶贫、公益扶贫、智力扶贫等,累计投入2.56亿元,有效带动39个贫困村、2100户贫困人口脱贫增收、脱贫致富。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