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职场“35岁危机”,别以为和年轻人无关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2021年2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职场“35岁危机”,别以为和年轻人无关

 

年轻劳动力越来越少,却还嫌弃35岁以上高经验值、高技术性的老员工,不仅让人看不懂,也并不明智

文┃李勤余

人到35岁,就不是人力资源,而是人力成本?最近,媒体的多篇报道使35岁这条“职场荣枯线”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说再次,是因为相关话题已是老生常谈,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冲上热搜榜。

当然,这也从侧面说明,35岁带来的职场焦虑从未消散,已经是个绕不开的问题。

办公室里,不少职场“中年人”发出哀叹,担心起自己的前景。在一旁,刚刚毕业、青春洋溢的年轻人则向他们投去同情的目光。

可是,35岁这条“职场荣枯线”真的和年轻人无关吗?35岁的职场人怎么就不行了?

新闻报道里说得明白,这部分人大多“有老有小,生活琐事多,身体机能下滑”。而且,资深员工的薪酬总比年轻人高一些,却没有他们“听话”。

总之,用人单位不待见35岁以上的员工,似乎是一个从性价比角度来说颇理性的选择。

但是,要听懂上述理由背后的潜台词。年轻人为何在职场上更受欢迎?

这是因为他们没有生活上的负担——那就可以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因为他们工资更低——那就可以多谈理想和情怀,少谈钱了;因为他们更能执行指令——那就更容易使唤了。

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加班文化、内卷竞争等概念一直是近年来的热词。

再追问一句,当这些年轻人到了35岁以后呢?

所以,35岁“职场危机”绝不只是中年人的事,也不只是一个职场公平和公正的问题。我们更应该反思的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

在享受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的红利,习惯了整体性经济上升的趋势之后,我们有没有做好结构性调整的准备?

创新发展早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的关键词。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有效突破产业瓶颈,靠的绝不是低效的内卷竞争。

35岁的“职场荣枯线”只能说明,还有不少企业、不少领域的发展运营模式高度雷同,缺乏创造力。

更重要的是,劳动力无限供给或年轻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相关专家早已指出,人口变动有长期性和周期性的特点——60年前的出生人口规模将大致决定今年的退休人口规模,而20年前的出生人口规模又决定了现在的年轻劳动力规模。

以我国日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的现实来看,年轻劳动力的日渐减少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年轻劳动力越来越少,用人单位却还在“挑三拣四”,嫌弃35岁以上高经验值、高技术性的老员工,不仅让人看不懂,也并不明智。

一言以蔽之,在崇尚竞争、赢家通吃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之外,我们更应该构建经济发展形态的多样化,构建让广大劳动者更有成长空间和保障的用工模式。

这里所说的劳动者,当然不仅指35岁的职场人。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