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身边观察
3上一版  下一版4
 
孔凡本说,愿将老手艺免费传下去
小游园内的萨克斯手
郏县籍作家肖根胜出版新书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下一篇4 2021年1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坚守柳编行当60余年
孔凡本说,愿将老手艺免费传下去

 

□本报记者 胡耀华

一缕麻绳,半捆柳条,别、穿、压、捆,一双粗糙的手在柳条、麻绳、和木条间不断穿梭,生活中常用的簸箕或筐篓等在这双粗糙的手下慢慢成形。1月24日,在鲁山县马楼乡永乐村,八旬老人孔凡本的柳编手艺让人赞叹不已。

坚守老手艺60余载

“老了,干不动了,手也慢了,可又不想闲着。”提起柳编这一老手艺,孔凡本说。

柳编产品包括农具及日用品,常见的如筐篓、提斗、簸箕、篮子等。柳条柔软、易弯、粗细匀称、色泽好,编织出的物品朴实自然、造型美观、轻便耐用。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永乐村就有不少村民靠柳编为生。

永乐村的柳编不仅销往周边村镇,还销往省外。而这手工技艺的传承,源于200多年前一个传说。

相传一男子逃荒至永乐村,因会柳编手艺,大家都称其为柳匠。柳匠手艺甚好,不仅编得快,编出的物件还十分精致、美观。

俗话说“编筐、编篓,家家都有”。村民盛情挽留柳匠,请他为大家传授柳编技艺。柳匠答应并在永乐村定居。也就从那时起,永乐村家家户户学会了柳编手艺。柳匠去世后,村民将其葬在村头,直到今天,柳匠坟依然存在。

为了生计,孔凡本15岁开始跟父亲学习柳编技艺,一直到今天,这门老手艺仍然是他赚钱的唯一途径。

柳编手艺曾经很赚钱

“这几年不行了,家家户户这种东西用得少了,销路不好。”孔凡本说,早在30多年前,柳编生意特别火爆,因为那时候厂矿多,编织的柳条帽作为安全帽成了抢手货,所以村里做柳编的人也多,每人每天都有20多元钱的收入。

“那时候的20多元钱能买10斤(1斤=500克)猪肉,加之农户家都少不了筐篓、簸箕等农具,天天有干不完的活儿。”回忆往事,老人笑在眉梢。

柳编工艺用料简单,只有麻绳、柳条和木条,且纯手工制作。麻绳和柳条几乎同时使用,主要起加固作用。木条是完工后镶边使用,因为镶边后更牢固、美观。不过麻绳、柳条和木条都得提前加工,特别是柳条,新鲜的不能使用,需要经过剥皮、风干等处理。木条则需要刮皮、整形、熏蒸等,待其变得柔软后方能使用。

别看柳编用料不多,制作工具可不少,比如直锥、勾锥、槽锥、三槽木锥、四槽木锥、劈刀、镰刀等。不过这些东西都是小物件,加起来没有两公斤重。

“这活儿看似简单,但累人。”孔凡本笑着说,柳编活儿得在地上蹲着干,不能直腰,所以经常累得腿、腰、脖子疼,由于不能见风见光,干活时得一直待在地下室。

孔凡本的“工作室”就在他家院内。室内低于地面一米多,阴暗而潮湿。在这间地下室中,孔凡本做柳编产品做了60多年。

传统工艺面临失传

时下在永乐村,除了孔凡本,柳编加工艺人还有王中海、陈相林、赵黑吞和赵罗子等,最年轻的50多岁。永乐村党支部书记董天福说,早在10年前,村里还有20多户村民加工柳编物品。后来,年轻人宁可出外打工也不愿再干这一行业,加之柳编市场越来越小,这一传统工艺目前在该村正面临失传。

“虽然柳编市场越来越小,但这一传统手艺不能丢失。”今年53岁的韩学山家住湛河区曹镇乡,做柳编批发生意30多年。他说,柳编做工细腻、结实耐用,一件柳编物品经常能用20多年,这也是导致此类生意萧条的另一原因。

永乐村的柳编手艺能传承多久?永乐村人自己也不知道。不过孔凡本表示,只要有人学,他愿意免费传授技术。

 
下一篇4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