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出彩鹰城 圆梦小康
3上一版  下一版4
 
郝建彬:双孢菇种植让农户“腰包”鼓起来
陈光宗:90后青年能量大 多举措助力村民增收
版面导航     
平顶山新闻网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新闻搜索:  
3上一篇 2021年1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陈光宗:90后青年能量大 多举措助力村民增收

陈光宗在示范网络直播带货
 

□本报记者 吕占伟 文/图

1月14日下午,天气温煦,宝丰县张八桥镇姚店铺村西段的香菇种植园内,工人紧张有序地劳作,几名外乡的客户与大棚负责人洽谈着营销合作事宜。

“这个种植园占地150亩,都是俺村的地,平时由一家农业合作社负责组织种植和经营。村集体用这些土地入股,种植园每年会给村里分红,还能解决村里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促进村民增收。最多的时候,在这里务工的村民达到60名。”27岁的姚店铺村第一副书记、宝丰团县委派驻该村的第一团支书陈光宗介绍道。

陈光宗长着一张娃娃脸,笑容腼腆,有亲和力,他回乡还不足两年,便已经工作得“有声有色”,颇受村民好评。

香菇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姚店铺村的香菇种植园内,大棚林立,上面均标识有编号、技术员和负责人的姓名和电话等信息。陈光宗正在一座大棚内查看菌棒的质量,两名农妇戴着手套采摘香菇,面前均放着一个盛放香菇的小塑料桶。

该村60多岁的村民孙玉莲一边摘香菇一边说:“吃罢晌午饭俺就过来了,已经摘了两三桶了,一天能挣50块钱,中午还不耽误回家做饭,冬天在大棚里干活也暖和。”孙玉莲透露,她的丈夫也在种植园里干活,是开农机的。

“园里的香菇已经种了两年了,种植季一过,大棚就空了,村里正计划用空棚来种木耳。香菇和木耳错峰种植,增加大棚的利用率。”陈光宗说。

在返回村党群服务中心的路上,陈光宗指着道路另一侧的一大片空地说:“这片地正在规划建设‘共享菜园’,我的想法是发展农旅产业,搞采摘经济,提高土地利用率。下一步,我还打算在园区建自助食堂,开发研学基地。”

“我想更好地发展村里的产业,把村里在外打拼的年轻人都引回来。”陈光宗说,他最近还投资流转了村里的一片土地,建了两座大棚用来种植羊肚菌。“作为第一副书记,我不能光说不练,必须得‘下水’,这样才有说服力。”

线上线下齐发力 为家乡产品带货

2019年中旬,陈光宗辞去郑州一家高新企业工程师的工作,回到家乡姚店铺村当起了第一副书记和宝丰团县委派驻该村的第一团支书。

该村党支部书记徐桂玲说,“光宗爱动脑筋、思维活跃,他外找渠道、内找方法,为香菇产业园引进新品种,优化产业结构;自主设计包装,为乡村特产商标化、品牌化发展和上市出谋划策。”

徐桂玲说,陈光宗还联合张八桥镇的其他驻村团支书共同打造“青年创业馆”,将各村特色产品集中展销,抱团发展;同时还利用直播引导村里的年轻人学习直播带货,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徐桂玲所说的“青年创业馆”位置就在村党群服务中心附近,是该村两委会通过新屋置换的方式在村民的旧居基础上改建而成的,面积约300平方米,上个月刚刚竣工。该馆分为产品展示室和网络直播间,产品展示室内物品琳琅满目,不仅有香菇、米醋、辣椒酱、花椒、食用油、蜂蜜等农副产品,还有汝瓷、虎头鞋等非遗文化产品。

基层工作可谓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跟陈光宗以前薪水不菲、性质单一的工作迥然不同,但他并不后悔。在他看来,能在家乡开辟出施展身手的一片天地,才是最重要的。

“下一步我会继续利用互联网积极打通营销渠道,将村里的闲散劳动力组织起来,培育一部分网红,为家乡的产品带货,推动村集体经济更好地发展!”陈光宗说。

 
3上一篇  
 
   
   
   


豫ICP备09014970号 豫平公网安41040002020010

地址: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邮政编码:467002    E-mail:wz@pdsxww.com
联系电话:0375-4973575 传真:0375-4973608
所有内容为平顶山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